Google plus还是一款有些超前的产品吧. Circle的概念还行,算是解决了隐私和信息单向传播的问题. 除了这个和sparks,G+其实和buzz的差别不大. G+没有同步功能,大概是吸取的buzz的教训. 同步意味着创造内容的热情会降低,也就是会减少这个网络存在的价值. 因为信息都是从其他网络流入.buzz的存在只不过进一步查缺补漏罢了. 但是,对于G+来说,不同步并不意味这就有内容. 没有内容,就没有属于自己的信息流动. 没有信息,网络本身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把circle和buzz结合起来考虑呢? G+的关系其实很弱.甚至比twitter follow关系还弱. 它更倾向于一种临时的,或者说随意性比较强的联系. 一个circle的建立非常廉价和安静. 而由于circle的channel特性,它非常适合做特定对象群体间的讨论. 这里可以看到wave的影子. Circle和wave在某种程序上是相似的. 前者可以看成是wave的简化版,一个单纯的在线协作/会议工具,尤其是结合handout,基本上可以说是传承了wave的有点,摒弃了wave宣扬的华丽的强实时. 然后考虑下sparks. 这东西跟google news其实差不多. 出现在G+的原因大概是为了加速信息的传播. 同时保持G+作为一个信息入口的优势. 毕竟,G+的通知功能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综合考虑Sparks和circle的话,其实G+的定位应该是一个内容集散地. 从spark/circle里获取源信息,然后到circle里加工. 但问题是,这个东西之前buzz已经做了. G+难道只是换个展现方式而已么? 考虑下,如果circle引入gmail priority inbox的模式,sparks 引入推荐算法的话,那么G+还是有可能成为一个革命性产品的. 想象下,sparks通过推荐算法把关注点筛选出来,circle通过机器协助归类,那么一个话题在一个circle就可能引发更大的讨论和共鸣,于是信息的价值以及网络本身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但,这多少过于理想化了点. 而且,依照Google的思路,它应该是把人类社会的运作看成是纯粹的信息流动了. 人类的社交行为只是信息流动的表现方式之一. 于是,Google把人类社会当作一个巨大复杂的神经网络,试图建立一个G+去training 这些信息. 于是G+能不能成功,在于用户能不能正确地使用G+了.
2011-07-01
Google plus的一些看法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爽文
去看了好东西. 坦白说,多少是带着点挑刺的味道去的. 毕竟打着爱情神话和女性题材的气质,多多少少是热度为先了. 看完之后倒是有些新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声音就像小叶. 只要说点贴心的话就能哄好. 也是那种可以不用很努力了. 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避难所小圈子抱团就...
-
最近尝试了下海淘. 当然,方向上来说是从国内到新加坡. 先是买了个iPhone,算上运费和双重征税,到手比官方还是便宜个一两百新的. 换算回来也不多事10%的纯粹价格因素差异. 当然,之类有电商促销的因素. 也有比较基准是新加坡Apple Store售价的原因. 但如果同样比较A...
-
这两天看完了Netflix版的三体. 某种程度上来说,完成度还是不错的. 尽管开始的时候对于第一集片头有些争论,但整体如果带入当下去看的话,还是有些梗的. 比如三体对于地球科技的发展速率的担忧,由此衍生的智子. 以及现有力量对比上的压倒性优势. 如果带入中美关系以及各自的历史阶段...
-
前几天Sora出来后才仔细看了下diffusion,发觉确实算挺取巧的. 按照naive的intuition或者说不那么现代的方式的话,可能需要segmentaion为基础的composite的方式去生成图片,即使扯点deep learning/network的,可能也是类似一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