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5

To big,To fail

有时候,看到各种打车软件竞相提高补贴的新闻会很困惑.
原因在于,这有什么意义?

如果是按照传统的预先占领市场的垄断思路来考虑的话,似乎也并没有道理.

假设事实上现在只有一家这种公司,那么,对于后来公司的进入门槛是什么呢?

如果不考虑政策门槛,纯市场因素的话.
那么一个使用过程就涉及到三方.
应用公司,出租车司机,以及乘客.

对于乘客来说,选择的因素在于支付成本.

要么是尽快完成旅途,要么是尽可能减少实际的现金流支出.

在不考虑司机的因素下,即使对于垄断市场的后来者来说,只要能在这两方面有优势,就能够争取到乘客的选择倾向.
而乘客的这种选择,实际上直接依赖于出租车司机方的相应供应能力.

对于尽快完成旅途这个选择倾向,其所对应的供应限制在于,司机能否通过应用快速地完成匹配确认.
而对于尽可能地减少实际现金成本,这个司机和乘客共同的目的来说,在不考虑匹配效率等可因提高单位时间而提高收益的情况下,在于应用能提高多少补贴.

对于快速匹配这个需求,这个是跟市场占有率无关的因素.
尽管,对于市场的绝对占有着来说,因为已有装机量的关系,在这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
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个是资本层面的门槛.

只要不存在排他条款的存在,这个不能算是门槛.

而补贴激励则更是资本问题.

因此,即使有人能首先完成垄断,其最终也没有能足够保证其地位的进入门槛.

所以,对于打车应用来说,不存在先入优势.
而由于起市场占有率高低与资本投入高度相关的特性,这注定会是一个不断缩减和逼近0利润的模式.

尽管,从理论上来说,它可以保持很低的毛利润而通过数量基数来获得可观的利润.
但毕竟是竞争的状态,在到达一个利润临界点之前,任何人只要足够资本都可以进入洗牌.

那么,对于这一个几乎没有什么不确定风险,且注定低收益的行业,为什么还有人趋之若鹜呢?

另一种观点是,这是普及推广移动支付的踏板.

即使说,通过打车这一个切入点,让用户养成移动支付的习惯,以及预先占领移动支付领域.

这个观点的前半部分,即所谓的"养成移动支付的习惯"这个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伪命题.

因为没有需要移动支付的东西,所以先推出一个提供移动支付方式的东西,并大力推广.
这个思路就好像说因为没有钉子,所以先发明锤子一样.

如果市场并没有出现移动支付的趋势,那么就暂时没有提供移动支付的需求.
满足一个不存在的需求,并不会带来任何的"创新"和不同.
就像0乘以任意数都还是0.

至于所谓的占领移动支付这点,可能就更微妙了.

所谓移动支付,如其名字所透露的那样,包含两个要素.
移动和支付.
也就是说,支付这个行为是在移动的环境和语态下完成的.

大多数情况下,这就意味着在线下的环境里完成线上的支付.
也就是所谓的某种O2O概念.

它和传统非电子支付所不同的在于,在线下的环境里,是线下完成交易还是线上完成交易.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传统的线下交易来说,其区别在于,最后的支付部分是线上完成的还是线下完成的.

于是这个地方就有趣了.

相比与线下的直接交付,有什么理由选择线上完成呢?

跟前面打车应用的理由一致.
便捷和优惠两个方面.

"优惠"对于无论线上,线下来说,都是无差别一致的.
无论哪方,只要能提供,都不算门槛.

而"便捷"通常就是指,到底是用现金呢,还是用电子支付.

现金受所带零钱,找零,额度等客观条件的约束.
而电子支付恰好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因此,移动支付作为电子支付的一种方式,有存在的理由.

但这个对于任意一家标签着移动支付的第三方来说,都是平等无差别的.
因此相互之间并没有因这个而能构筑竞争门槛.

尤其不同于B2C,线下交易并不会线上的流量和平台绑定.
换句话说,它不是淘宝店铺,并不是只能接支付宝.

所以,对于线下商家来说,接入不同支付第三方的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也就是说,支付第三方之间并没有竞争壁垒.

因此,所谓的占领移动支付也是不成立的.

甚至,这些带着互联网标签的企业,在"移动支付领域"并不比信用卡式的支付更有竞争力.
而且在"终端普及率"这个概念上,信用卡式的电子支付已经算相当成熟和普及了.

唯一的优势在于,移动支付可能比信用卡式的前辈支付方式有着更低的终端普及成本(对于商家来说).
也就是说,移动支付的战略地在于这一块的普及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已经开拓的市场,后入者的成本更低.
因为不用支付开荒费用.

所以,从竞争的角度来说,后发制人可能是更经济有效的方式.

当然,另一个突破点是之前谈过的OnlyCoin的Unify Card概念.
但这个也并不能成为竞争的门槛和先入优势.

毕竟,就像换一张银行卡一样,这个成本并不高.

于是,一个问题就是,既然这种切入"移动支付"的方式并不具有效率和效益,为什么还有人前赴后继地涌入呢?

大概是对于一家在原有行业/旧概念里占有绝对垄断和优势地位的公司来说,"不作为"是一个很"恐怖"的事情吧.
尤其是在一个新概念看上去跟现有优势具有高度相似性的场景里.

不去部署开辟新领域,好像就会连旧有优势也会消失掉.
本以为牢不可破的城墙,在风雨飘摇里显得格外脆弱所致的莫名恐惧和危机感吧.

想起某本关于次贷危机的小说有个标题叫too big to fail.
稍微改一下.

大概就是to big,to fail吧.




聊聊卡布里尼

最近看了部片叫卡布里尼,算是可能这段时间来比较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故事也不算复杂,就是一个意大利修女去美国传教,建立慈善性质医院的故事.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很一般的西方普世价值主旋律. 但是如果换一套叙事手法,比如共产国际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广厦千万间的角度来看的话,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