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30

一些新想法

前段时间看某书的时候想到的一点吧.

古典或者说纯粹交易/货币行为都是围绕着两方来阐述的.
但是在信用或者说现代机制下,可能不太适用.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房贷.

理论上来说,房屋买卖只需要牵涉到两方就行了.
但是贷款的存在是这种情况变得有些复杂.

它实际上是银行先行垫资,买家再后行偿付的情况.

如果从所有权变动方面拆戏的话,可能就更复杂一些.

本质上来说,它是买家的一种融资行为.
利用 将有 的房产作为抵押物融资买入,然后按模式还本付息的方式.

所以理论上来说,只要有合适的更新抵押物,是可以把房产置换出来的.
当然合不合规是另外一回事.

这里就会衍生两个问题.
或者说一个问题.

如果房产减值,那么理论上自然要补充抵押物.

因为本质上来说,买家跟银行的关系的抵押贷款,标的的贷款的额度,也基本就是当时的成交价.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最开始的贷款额度的问题.

也就是为什么贷出来这么多.跟房子当时的卖价的关系.

理论上来说,按照卖价贷款是不符合市场理性的.

因为就抵押贷款本身来说,抵押物的价值应该是一个市场公允价值.

也就是在最坏情况下的保障变现能力.

所以如果跟市场偏差过大,那自然从风险上来说是不理想的.

但是,市场价值又真的是公允的么?

这个就是现实的考量问题的.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京沪永远涨是一种政治正确.
对应的,在给予这种市场价值预期的判断下,贷款金额自然是如梯云纵一般.

当这种预期停下来的时候,需要面对的就是还按不按市场经济走.

像前面说的,如果市场公允价值变低,那么就需要追加抵押或者变相追加抵押.
比如增加还款数额等.

它带来的影响一个是买家方面的经济压力.
以及对应的用于其他消费方面开支的缩减,夹杂连带的一些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

一个是对于银行本身的压力.
通常认为的收入增加对于银行本身的业务属性来说属于一种业绩压力.

因为通常需要找新的渠道把这笔钱贷出去.

当然,它也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
甚至这样可能还能让某些指标看起来更健康.

但本质上来说,这很难说得上是一个信用扩张周期.

如果不允许公允价值变动呢?

在违约率不恶化的情况下,似乎是没什么太大问题的.
无非就是用时间换点什么.

这里谈的是准现房的情况.

期房情况可能又更复杂一些.

它除了上述的代价之外,一个额外对于购买者的代价来说就是无用的价值.
也即是所有的支出成本并不产生任何收益.

这还只是其中一方面.

现在房企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积极融资杠杆造成的.
以有限的资金去启动的拉动尽可能多的working money.

而一旦一个环节不通畅或者数值不平衡,多米诺自然是很正常的.
这种情况下的代价就从单一的三方关系变成不定群体的三方关系了.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经营不善,不许要救.
次贷的时候曾经也有人这么想,所以一犹豫就变成了危机.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宏观经济学应该算是一种追求social stability的学科.
不发生危机可能是一个某种第一性原理.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的话,救不救已经不是一个问题.
大概是怎么救的问题.

需要解决的一个是钱的来源问题.
这个可能倒不算事一个问题.

毕竟现在信贷数据放在那.

另外一个可能更核心的是监管的问题了.

一方面给到的数额应该不是刚性的,那么对于每一个被救助体来说,无非就是有监管按监管走,无监管最大化自己利益.

即使保交楼这点是贯彻的,那么也还有谁先谁后的问题.
尤其各地的售出率回报率不一.

另一方面还是整个的地产市场过于庞大,政策设计和执行效果之间的差距还不知道怎么样.

再加上无论如何这都会不太可能会是一个两三年能解决的问题.

这里原本还想谈一个湮灭的问题.
就是在这种减值之后的所谓财富去哪里.

前面可能也谈到了,就是躺在银行中作为不能流动的部分.

而这点可以衍生出其他几个点来.

像美国这种的话,可以通过国债去购买这部分不健康的流动性.
而国债本身又是各种利率和衍生品市场的底板,所以波动性带来的交易流动可能很容易覆盖了这部分不健康性.

中国不能这么做的原因除了两种个国债市场不是同一类东西之外,主要在于会影响到利率然后LPR.
尽管本质上来说LPR目前也还是可控的,但是至少没到必要/不得不的时候.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还只能选择宽松的原因.



2023-11-19

奥本海默

今天补奥本海默,有个细节或者说线索蛮有意思的.
就是一开始对奥本海默的左派共产主义立场定义.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片多多少少是在影射或者说尝试探讨这种意识形态争端.
尤其是放眼当下.

虽然舆论情况可能不太允许直接地谈或者反思,但是一定程度上来说,也算美国文艺界的一种深浅难定的立场.

说深主要是共产主义这个在西方比较敏感的一个词汇.

毕竟资本论攻击或者说动摇的是所有权价值这个核心的社会阶级立场定义.

给予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潜台词其实就是资产以及价值的不可剥夺/特权性.
给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之后的按部就班.

所以对与以实际产出价值为导向的共产主义来说,无疑的是一种制度质疑的存在.

虽然某种程度上美国梦叙述的是一种奋斗史,但多少是隐藏在怕阶级阶梯的框架下叙述的.
一个例子就是常见的成功职业基本也就集中在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律师医生等社会身份上.

就像绿皮书里或多或少的是用钢琴家这种体面职业来反差种族歧视歧视问题的.

所以共产主义实际上就是欧美的一种意识形态上不能触摸的领域.

剧中塑造的奥本海默算是一种实用主义至上的纯粹理性人设.
就像里面说的,并不特定关心共产主义,只是为了了解不同的思想的优势和目的.

一定程度上就是黑猫白猫的工具论想法.

然后也不知道算是戏剧性的设计还是巧合.
奥本海默的犹太人身份对应的是当时德国的纳粹对于种族方面的意识形态独立.
而另一方面反应的是作为一个共产主义非反对者的在美国主流思潮下的生存状况.

更有趣的在于奥本海默前后段对所谓战争或者阶段的定义.
一个是二战的反对德国.
一个是战中战后的反对苏联.

用一个套话来说就是主要矛盾从种族意识形态对立变成了制度意识形态对立.
随之改变的就是作为这个矛盾复合体的奥本海默的人生轨迹/地位的变化.

从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人物,变成了一个traitor的过程.

而这一段如果模糊化为知识分子被打为反对者的运动历史的话,也是容易有其他对应的联想的.

影片里在总统和奥本海默会话的中间转场部分的对话也谈到了,这是一种民族情绪高涨的时刻.
需要这种普遍弥漫的气氛去继续对抗苏联.

于是,两国在这种意识形态操控上的思路到也算是殊途同归.

而且后面的testify的部分可能联想也是当下的前总统的遭遇.

形式上来说,川普构造了一种或者说至少是某种形式上的意识形态统和民族情绪的空前统一.
并且以elon mask传的笔法来叙述的话,他对一些西方主流思潮的不那么好的部分的挑战也是可以春秋笔法的.

对应的施特劳斯的隐喻对象也就不言而喻了.
尤其对于这种名望的嫉妒,以及反复提到的对科学家的操纵水平,结合本身剧中形象的设计.
很难说不是对某种官僚主义的揶揄.

尤其是最后对于和爱因斯坦谈话的长久猜疑的nobody care的意识过剩以及凯蒂对他的小人的评价.

多多少少在这种过度解读中会产生不由自主的会心一笑的.

说浅则是对于这几段美国历史时期的历史矛盾的描述.

你也不能说是一种阴阳怪气.

甚至于在前期筹建los alamos的时候,用钱学森的视角套入举国体制去看的话,也是非常的主旋律的.
而后期在刻画表层的对于核爆带来的PTSD的灵魂纠结的时候,又拉回到重视个体,不宏大叙事的传统路线上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一部片子里夹杂了两部针对不同人群,甚至不同意识形态偏向的受众设计.

而这种投机或者说取巧的手法对应可能也能谈一谈的就是这两天风口浪尖的根据张佳梅事迹改编的本是高山的口碑问题.

除去争议的性别问题和叙事风格的质疑之外,看到有个观点也蛮有意思的.

大致是目前的思潮有一种反宏大叙事的政治正确,使得文艺作品通常会有意义无意地弱化集体主义,而专注刻画个体,有时侯通过放大微观苦难和宏观壮烈形成一种冲击性的对比效果.

能再进一步扯下的就是那对烂尾楼夫妻的变化.

这种基本就是天然的不需要怎么加工增加素材的题材.

所以它的问题是什么?

倒不是说不能描写苦难,只是有时候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捷径.
因为有着天然的同情弱者和揭露阴暗面的道德优势以及某种形式上的切身共鸣.

而另一方面,在当下的思潮和实际主流媒体话语权上,讲述宏大叙事题材或者基于这个方向做的,算是非常具有挑战性.
目前印象中能做得比较得体和口碑不错的苦难也就是流浪地球2.

但即便完成度如它也很难逃过一些针对叙事风格的评击和质疑.

所以有时候它可能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或者取材方面的问题.
更多的是一种话语权和解释权的问题.

一方面是对意识形态构建/稳固的需求.
另一方面是对应的各种形式的对意识形态的解构.

就像现在形式上的官方主流话语和民间leading tone的区别.
你很难实际定义当下的KOL到底是哪一方.

就像奥本海默这部片,抛开实际的后来历史.
你很难界定他最终接受testify的动机是什么.

当然,你也很难说他其实有没得选.


2023-11-05

那种事情不要啊

进击的巨人动画也终于完结了.

漫画里被诟病许多的那种事情不要啊实际看起来也还是比较正常的.
毕竟全片到底算是一种反自由的框架.

至少从艾伦的角度来说是这样.

结尾为mikasa搭围巾的鸟不过就是另外一种无脚的小鸟.
终其一生在为一种叫做自由的模糊概念卖命.

殊不知本身这种追求就是一种枷锁.
只有在身后才是苍茫的天涯,自由的飞翔.

某种意义上也算一种虚无主义.

阿尔敏和吉克的围沙夜话也是.

套用当下的话就是生与不生的存在虚无主义辩论.

想起前女友的从开始接受丁克到最后咬死一定是要生的时候,也是这种生存繁衍是人类本能的说法.

所以站在吉克的角度来说,也不是不能理解这种纯粹的虚无感.
所谓的人固有一死.

当然,谏山创到底还是一个有追求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所以还是选择了阿尔敏的人生乐趣论.

尽管剥离出来,无论棒球还是追逐树叶,到底也不全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必要条件就是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尤弥尔的角色矛盾性就可能更有戏剧性了.

从对死的恐惧成神到最后的地鸣灭世.

你很难说她是往生的还是向死的.

可能用艾伦后面的笨蛋论来解释就是,只是一种不恰当的强大力量 附加在一个同样不恰当的人身上.

就像罗翔喜欢说的,为自己钟意的理论附加太多不着边际的价值.

所以这场闹剧的第一个荒谬处就是尤弥尔和mikasa的girl help girls剧情.

选中mikasa也不过是因为mikasa同样被某种自主不自主的恋爱脑捆绑在一个人身上,使得自身的成就理论在一种不对等的授权被控制下.

就像一些观众对艾伦的不喜欢一样.
明明mikasa是一个战力第二且人设讨喜的角色,却要走ACG常见的依附男主的套路.

无形中就回到the matrix里探讨的人类爱之不等式.

如同现在多数科幻因素不能解释就搬出量子理论一样.
在谈论某种极端复杂的构成的复杂性的时候,就是人类的爱和感情的不可测度性的巨大irrational出场的时候.

如果诙谐一点总结的话,整个巨人不外乎就是mikasa和尤弥尔这对精神闺蜜的互相感情救助而已.

所以这里再回头看艾伦的笨蛋理论.
一切事情不过就是由一些偶然而又有决定因素的人的一些dramatic的决策造成的.

拔高一点说,笨蛋理论比草台班子理论更抽象的点在于它也是一种实质上的历史虚无主义.

像吉克的存在虚无主义一样.

某种程度上来说,谏山创就是这种虚无主义的作者.

在完结揭开所有的线索和伏笔之前,线上线下对巨人热度和谜题的发散达到了一种极致的氛围.
而当年最终作出来之后口碑的急转直下某种程度上就像艾伦预示的历史走向一样.

无论你赋予了多么神秘和崇高的背景设定,以及期望,在结局面前都最多只能称为一种可能性.
而在艾伦的轮回中,甚至称不上一种可能性.

它的荒谬之处在于虽然如此离奇,但事实上你也找不出反驳和违反祖宗有悖设定的因素.

剧本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合适.

所以这里回环的第二个荒谬处就是明线上的自由.

就像结束之后利维尔对韩吉等老一辈调查兵团的幻视和盖棺定论一样.

穷尽一生的献出心脏,自以为的解放艾尔迪亚追求真相的崇高理想和付出,在最后不过是如此这般的闹剧收场.

在那么一瞬间,梦之队的荣耀在现实的光怪陆离里显得更加地扎眼和不协调.

这种剧烈的怒极反笑也大概就合适坐着轮椅发棒棒糖了.

毕竟没有什么比一个曾经的铁血战士最后展示一种和平温情的放弃更来得具有冲击性了.

至于提出笨蛋理论的艾伦本身,与之应该想提并论的就是贾碧了.

作为同样的小粉红出生,同样是向往宏大叙事的自由.
只不过一个是温和派一个是激进派.

或者你其实也很难分清纠结谁是温和谁是激进.

所不同的是贾碧算是一个没有赋予过度力量的笨蛋.

如果用谏山创的视角来看的话,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在剧情上要构造她对巨人力量的向往和坚定信仰,却又失踪在赋予这种力量的道路上构造各种障碍和挫折.

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一个更加努力和有天赋以及立场坚定的艾伦.
而最后的立场动摇和转变也就变成了一种笨蛋理论的反面论证.

世界的走向当然要靠自己的努力,但是也要考虑力量的加持.

所以贾碧没有成为或者成为不了发动地鸣追求自由的艾伦.

而艾伦和阿尔敏的终局回放也某种程度上升华或者补完了这种笨蛋理论.

艾伦对于自由的莫名执着固然有一部分来自于血脉和尤弥尔的影响.
但阿尔敏自己也承认了自己也有过灭世的念头.

艾伦对墙外自由世界的向往也不过是一开始阿尔敏的传道授业影响而已.
至于算不算解惑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毕竟,最后艾伦也可能没有理解当初追求的自由到底是什么.

阿尔敏对墙外世界的执着和好奇也无外乎是对于一些书籍记录的向往.

所谓的知识分子对于不可接触知识的本能和执念.
加上管制和滤镜,以及混杂的阴谋论元素.

本质上来说,墙外这个存在对于阿尔敏所代表的知识分子来说,就是某种形态的潘多拉魔盒.
他只想打开一开究竟.

至于里面是什么,有什么后果,大概也不是他关心的问题.
或者至少不是首要关心的问题.

尤其至少,从设定的角度来说,还能以最后放飞希望作为找补.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谏山创借艾伦之口说计划全部是为了把阿尔敏塑造成救世英雄一样.

你很难说这到底是不是一种讽刺.
尤其在最后也确实安排了由阿尔敏亲自对世界说出这句话.

而艾伦发动地鸣本身可能就是谏山创自身对虚无主义的认识的无力感了.

他明知到最后的结局是怎样,也想过各种各样的结局方案.
但是最终还是不可避免没有选择地走上了地鸣的道路.

就像片尾围绕那棵树的小剧场一般.
不过是重复的飞机撞大楼,炮火灭乡村.

历史不过就像那棵树一般,旁观而又深度参与见证这种重复.

甚至于最后也不过是在一片蘑菇中同归于虚无.

尤其在当下的世界局势政局来看的话,又是一种无可奈何感.

所以你说艾伦选择交给同伴们杀死自己是一种鬼扯的剧情.

不如说在这种浓郁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跪服中仅留的screw it的挣扎呐喊而已.

犹如那句在这种角度下不断拔高和升华的嘶吼.

那种事情不要啊.

聊聊卡布里尼

最近看了部片叫卡布里尼,算是可能这段时间来比较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故事也不算复杂,就是一个意大利修女去美国传教,建立慈善性质医院的故事.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很一般的西方普世价值主旋律. 但是如果换一套叙事手法,比如共产国际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广厦千万间的角度来看的话,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