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2

关掉个性化推荐这件事

心血来潮把小红书的个性化推荐关了.
然后发现内容有点看不下去.

于是想,现在人或许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被shaping的.

算法推荐的动机是浏览量活跃度在线时长.
所以首选感兴趣的,或者说随着这个objective的自然是会让你沉浸下来的.

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容易或者说乐于接收的内容.

从结果上来说,就是某种程度的报喜不报忧.

而如果泛化地来说的话,那么就说明存在一种手段,在贴合取向的前提下,可以达到一个预设的立场目的.
换句话说,就是思维方式和接受的信息是可以被shape/manipulate的.

这个似乎也不是什么新的论点/观念.
毕竟近几年尤其近段时间以来,算法已经算是某种形式的原罪共识.

一种或者说某种倾向性的灌输渠道.

关推荐带来的另一个想法是另外一个有些类似的结论.
也就是所谓多元化问题.

信息茧房的某种程度的对立面就是多元化.
广义上来说就是有着不同层次体验和角度的人事.

一个可能比较有话题性的就是比如北上广深的白领女权和18线边缘贫困山区的被卖女性.

算法的功利性或者说倾向性理论上,也可能实际上会把两边构成一个个独立的平行宇宙.
在没有舆论焦点的时候,双方都是不存在对方的视野里的.

为什么说是双方?

实际上,如果脱去事件性本身,泛化地来说就是不同位面的人群之间的相互信息隔离.

合理一些的例子就是房价和人均收入这个话题.

这里带来的一个问题或者说可能的现象就是所谓的被动性.

当信息flow in的时候,人一般本能非本能地都会去digest这些东西.

那么反过来说,当没有信心流入的时候会怎么样呢?

就像现在流行的忆苦思甜的一个常用叙事就是,现在的人已经不会自己找porn了.
以及更衣人偶都能被称之为里番一类.

这类或主动或被动的伸手党的存在和形成,一方面自然可能是跟GFW等一系列环境变化有关.
但是否某种程度上也跟这种算法的喂养有关呢?

这种被动接受的独立面就是主动的获取.

后者在互联网初期或者说中期本身是个问题或者说缺陷.
因为内容和信息的膨胀使得有效的检索和获取成为了一个不太容易实现的东西.

所以需要有搜索,需要有一些社交的社会化推荐的东西,以便于在大数量的信息里效率性地提取有用的信息.

比如初始信源RSS的bootstrap,各个社交网站账号的cold start等.
目的的共同点之一都是效率化.

无论是为了检索的效率化,还是融入上手的效率化.

这也是为什么算法具有出现的必要性.

然后是商业化增长需求加入使得算法导向性的变化的问题.

它的目的就不再是效率化,或者说不完全是使用上面的效率化.
而是带有更多侧面和角度的效率化.

那么即使是从纯粹数学表达上来说,这个重新调整的效率函数对于原始的用户方面的效率需求俩说,就不一定是最优的.

也就是说,后期的算法从用户角度方面来说,可能反而是反效率化的.
至少是非最优化解的.

那么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这种非效率化相对于不使用算法来说的话,是有改进呢还是负优化呢?

这是个比较complicated的问题.
因为不同的场景甚至不同的人,对于优劣会有自己的倾向性和考虑.

如果选择不用算法的话,那么就意味着需要自己去寻找一套能够等效率实现自己需求的东西.
一个可以至少更无忧快速的获得需要信息的一个渠道.

而这个往往需要首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渠道或者说寻找的是什么东西.
也就是一种主动性诉求.

这在以算法驱动成长环境下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太容易满足的点.

或者说是一个不太容易驻足的点.

因为不断地会有信息主动或者被动的侵入到这个处理信道当中.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学生学习时的手机沉浸问题.

相对于前辈来说,同样是走神,但是大脑的活跃程度和行为模式大致是不太一样的.

所以一个可能会有点意思的角度就是,在基于这种注意力随机游荡的假设模型下,做东西的体验的关注点的问题.

早期互联网崇尚的是直觉性工具性原则.
也就是交互和体验要尽可能地为了使用效率性服务.

因为心智模型是主动工具性的.

当如果基本心智模型是注意力放置型的话.
也就是类似某种成瘾性信息消费为取向的话,那么需要关注的点就是如何转移注意力.

或者说产品之间的竞争从易用性切换到如何从竞品吸取注意力并把关注度留在自己身上.

于是,这就不难理解一些产品的奇怪属性了.

抖音的节奏背景.
微信的基于聊天形式的各种奇怪交互链路.
直播中的购物互动性行为.

keep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所以,有时候在想,是不是到了应该把个性化广告推荐也关闭的时候.

以前的一个想法是从广告内容来做一个反馈,作为日常行为的一个收束指标.
因为理论上根据广告内可以看到自己行为模式的可能一般自身注意不到的变化.

但是它的假设前提是广告的推送是基于算法亲和度的.
也就是前面说的,类似与最大化买卖双发撮合的目的的.
这样才会考虑买卖双发的具体指标的契合度.

但是,what if现在的广告核心并不完全是为了这种撮合呢?

那么它反映可能是另外一些跟自身行为模式不太相关的东西.
这样的话,作为某种形式的镜子来说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如果广告是某种跟自身无关的意志的一种体现的话,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没有必要不关闭.

反而如果这种非自主权重更高的话,去掉个性化因素之后反映出来的倾向性可能会更有意思一些.


聊聊卡布里尼

最近看了部片叫卡布里尼,算是可能这段时间来比较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故事也不算复杂,就是一个意大利修女去美国传教,建立慈善性质医院的故事.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很一般的西方普世价值主旋律. 但是如果换一套叙事手法,比如共产国际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广厦千万间的角度来看的话,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