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9

Jay

  周末,路过公交站,余光里掠过一个熟悉而稍显陌生的面孔.
  刺陵的海报.
  心里想,那好像是周杰伦吧.

  好像.

  想想,看淡周董也有一段时间了.
  从我很忙开始,听他歌的时间就少了.
  摩杰座也只是在刚出那几天听了,之后也就躺在硬盘里.

  也许是他变了,也许是自己变了.
  总之,少了些感觉,缺了点共鸣.

  印象里第一次听他的歌似乎是在初二初三的时候吧.
  双截棍和爸我回来了.

  当然,我并不听歌.
  所以,一切只是巧合,或者也可以说是缘份.
  只觉得这人这歌挺有意思.
  不羁里却能引起点点共鸣.

  这便是音乐.
  形而上.

  后来,这一次初见也只成为一个惊艳.

  直到几年后的七里香东风破,才又重新认识了这个人和他的音乐.
  只是,此时的他已经是周天王了.
  
  从自我描述的世界,到描述自我的世界.
  从此,Jay摘下了帽子,告别青涩.

  也就是在周董多嘴的麻雀口中,走过了高三.
  步入大学.

  十一月的萧邦是一张真正听了很多次的专辑.
  原因是什么,具体也说不清楚.
  
  也许是因为逆鳞,让我似乎看到了以前的周董.
  那个活的很自我的周杰伦.
  
  也许是因为一路向北.
  回家的时候,总是适时地响起.
  一路向北.

  也许是因为珊瑚海.
  从屋顶之后,再次觉得惊艳的合唱.
  只是,这次欣赏的从两个人变为一个人--Lara.

  总之,这是最后一张能用欣赏来描述的专辑.

  随着时间过往.
  依然范特西,我很忙,魔杰座都来了.
  然后也都走了.

  从一天天等着专辑发布日的到来.
  到一声无所谓的:
  对喔,新专辑发了.

  渐行渐远.

  从吴宗宪口中带着鸭舌帽躲在录影棚的Jay,到专辑封面里越来越时尚奢华的周董.
  从纯粹的音乐,到电影,到导演.
  从迷恋徐若瑄到被许多人所迷恋.
  从青涩到而立.

  不到十年的时间.
  差不多十年的时间.
  已然将近十年的时间.

  想想,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影响自己很深的一个人.
  
  纯粹,专注,低调张扬.
  如同他某本书的书名一样.
  低调的华丽.

  坚持自己,这或许便是当初喜欢并认识的杰伦.
  以前的专辑多是如此.
  走的并不是主流的路线,也并没有方文山.
  但是,那时的他更自然一点.

  也许这便是无奈.
  成名的代价便是忙碌.
  我很忙.
  这是周董的自白.
  音乐已经不是他的全部.
  
  这不是他所能控制的.
  因为现在周董所有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录音棚,而是一个杰威尔.
  
  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所能拥有的东西总是有限的.
  所谓物质和精神两手抓,在目前来说,是不太现实的.

  毕竟凡事都有代价.

  于是,看着越来越忙碌的周董,只能笑笑.
  
  需要寻找过去的时候,自然会去寻找周杰伦.
  回到以前,听听简单爱.
  生活本当如此.

  也许有人会批评杰伦的唱法和音乐.
  但那又如何.
  压低鸭舌帽,继续写歌写词.
  这便是杰伦.
 
  喜欢不喜欢对于青涩的杰伦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对于星光闪烁的周董来说,意义也不大.

  如果问,还会继续关注周董么.

  回答是会.

  也许他已经不能再惊艳了,但至少他曾经惊艳过.

  不管是周董还是杰伦.
  总有办法让听的人去寻找回他喜欢的Jay.

  顺手搜了下,似乎新专辑今年是无望了.
  
  当然,也无所谓期盼.
  该来的还是会来.
  只是好奇,周董能带来什么样的音乐?
  是江郎才尽,还是流俗了.
  抑或开始讲述而立之后的杰伦?

  时间.
  
  这是因.
  也是果.

2009-11-21

只谈风月

  偶然机会,去所谓的人民大会堂庸俗了一把.

  某人在某小区的某房产所属的某房地产商提供了某交响乐团的票.
  于是,辗转地,票从社会财富超过平均水平之上的人手中,流落到平均水平之下的某手里.

  也于是,才不得不有理由去了人民大会堂.

  说不得不,其实也并不准确.
  愿不愿意去倒是其次,能不能去才是首要矛盾.
  想来,在长安街,大概是安检设备最为集中的地方.

  有一点不明白的就是,既然开放了,就得有好的心里素质对待各种突发事件.
  既然担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那么干脆就不要开放好了.
  毕竟,也并不是什么风景名胜.
  所谓的游人不过是猎奇心理居多而已.

  扭捏的姿态自然不能算的上是一个所谓大国应该有的风度.
  
  当然,风度是对外的.
  只是,作为一个人民,总是只能徘徊在人民大会堂之外的话,心里多少有些别扭.

  所以,如果不是这少有的机会,自己也大概不会也不能到这"人民当家作主"的地方吧.
  即便能来,也得花个几十块进去,如若要拍个照什么的,还得再多个几十块.
  某种程度上,这确实是依靠人民群众才有的"大"会堂.

  言归正传.
  
  事实证明,这确实只能算是一个庸俗活动.
  虽然指挥陈燮阳也在搜索引擎上也算是个有点分量的人.
  
  但,至少感觉上,他不太能调动整个乐团.
  至少在一些地方明显得显得有点力不从心,缺乏力量和节奏.

  当然,也或许是乐团的原因.
  闲散懒漫,又或者是觉得观众其实并不需要特别取悦.
  因为并不理解音乐.

  不论如何,没有所谓"好"的观感.

  唯一觉得有点好的,是歌剧魅影系列的时候.
 
  当然,原因是因为只熟悉这一段而已.
  
  看着指挥,随着音乐,大概还是能够浮现起电影版的一些细节.
  于是,在影视作品好感的暗示下,也就对音乐作品有了好感.

  也于是,终于有点自主地鼓掌了.

  其实很疑心之前的掌声是否来自于所处的会场本身,而非真实的观众施然.
  毕竟,这也算是当初建造的需求之一吧.

  望望头顶吊着的五星.
  仔细看,其实后面有着千丝万缕的东西连接着.
  只不过,赤色的五星太过醒目了,掩盖了后面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有点意思的是在于结束之后,加演的两段.
  将"通俗歌曲",而且是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音乐,变为交响乐演奏方式.
  这或许是这位指挥的纯粹个人追求和爱好了.
 
  当然,并不是否定这种中西合璧的方式.
  只是感觉,逼近文化差异相当大,能融合自然很好,只不过确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起一个词.
  琴瑟和鸣.
  似乎中国的乐曲演奏中,通常都是单独乐器的自我表现.
  一种追求极致,乃至极限的方式.
  另一个侧面说,就是竞争性.

  而交响乐侧重的似乎是各种不同乐器间的彼此交汇.
  为一个共同的曲子,利用自身乐器在各个音域的特点,来绘谱音乐.
  一种合作互补强调团体性的方式.
  另一个侧面说,就是合作性.
  
  说国人缺乏个性,其实并不准确.
  国人在竞争性方面从来都是极具个性,走在世界前列的.
  君不见古来历史,多少窝里反和各种汉奸走狗之流.

  某前党派领导的,攘外必先安内,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从实践里得到的教训经验.

  末了,有个无奈的插曲.

  尽管指挥先生可能只是想看一看观众对自己新思路的反应.
  无奈,部分人实在是太熟悉这段"流行音乐了",也似乎忘记了实在一个交响音乐会上.
  于是,音乐会变成了演出,诸多人开始跟着乐队打起了拍子.
  
  有些无奈.
  毕竟,从某的观点来看,这其实是在打扰台上的人.
  尤其是要用自己情绪带动乐队的指挥.
  
  当然,这也只能是臆测而已.

2009-11-15

2012

  很荣幸第一次进电影院就遇见了貌似乌龙的事件.
  2012片头播了十几分钟忽然断了,看看时间,似乎是因为放早了.
  于是,有只能再看几遍桂纶镁的广告.

  想想,来北京之后似乎经常看到与她有关的东西.
  尤其是这段时间.
  无奈,国贸的地铁满墙的她的LG手机广告.
  虽然即便如此,也没产生审美疲劳.
  毕竟侧脸的浅笑还是挺有感觉的.

  回到2012.

  片头的插叙描述其实挺有意思.
  尽管时间轴上并不连续,但是却很巧妙地简单描述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比较感兴趣是那段党和国家的论调.
  看来,不单是国人如此认为.
  外国友人也已经深以为然了.
  
  不过,总算是把中国从扎辫子的形象中解脱出来了.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汶川地震,除开一些不能广为谈论的因素外,政府做的还是很得体的.
  救灾行动中的所谓,多少也伟光正了一把.
  尽管,内里是因为惭愧或者什么的,毕竟是后话了.

  不管2012对中国的定位是为了拉拢中国市场,还是说另有其他目的.
  至少,从极好的一方面来说,中国国际形象的改变是毋容置疑的.
  即便这可能是自觉不自觉的,或者阴谋不阴谋的.
  至少,地位是有了.

  至于方舟只能中国制造的剧情,大概也只是当今世界对中国形象的另一种认识.
  喜欢气势宏伟的东西,也善于制造气势宏伟的东西.
  三峡大坝如此,北京奥运亦是如此.

  自然,也免不了阴暗点说,是好大喜功.
  不单时刻想告诉别人,老子从前也富过了,更要告诉别人老子现在又富了.
  这,当然也是没有后话的后话.

  用某些人的评论描述2012的话,就是导演将整个地球都毁了,这不断了以后灾难片题材的后路么.
  想想,倒也有一定道理.
  比911还911的场景遍地都是,人类深以为傲的机场跑道,也只能像地毯般被随便掀起.
  海啸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然,在不断的毁灭里,导演还不忘创造.
  比如那替代喜马拉雅的新的世界第三极.
  
  总得来说,影片的特效更像是在解剖.
  将每一个碎片飞离的瞬间,做一个写真.
  让人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平日里的金碧辉煌.

  除了导演用特技做的行为艺术之外,自然免不了的是影片的宣传作用.
  出镜率颇高的VAIO和PSP自然不用多说.
  而对美国文化的输出更是不遗余力.

  如同它的许多前辈一样.
  总有着识大体顾全大局的总统,在最合适的时间做最煽情的演出,来树立那最先进文化的形象.
  
  不否认,当黑人总统在教堂说出make time的那一个,我激动了.
  临危不乱,不怒自威,服从,人性,博爱,一连串的褒义词在脑中闪跳着.

  人人生而平等,这是美国所极力输出的文化价值观.
  虽然没有真的给每个人一个选择机会,但至少,他懂得忏悔,懂得反思.

  也许,从政治角度来看,他的所作所为没错.
  但是,他深知,作为一个人,他感到愧疚.
  因为他侵犯了不是一个人的权利,而是全国乃至全球数10亿人的权力.
  在这个时刻,他大可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但是,他选择了将自己还原成为一个人.
  即便作为政治人物,他无法改变什么,但是作为人,他乞求得到宽恕.

  于是才有了在教堂祈祷.
  才有了那最后最后一任总统的电视讲话.
  才有了白宫前,面对航母和浪涛的,白发老人.

  这是某些人暂时还无法领会或者不敢领会的.
  用句耳熟能详的话说,政府人员应该是人民的代表.
  即使它可以不代表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即使它可能不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但至少,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应该能够在成为政治实体的时候,还能保留一点人性.
  还能在广场上跟人平心静气地谈,而不是动不动就用坦克大炮来袭击.

  说道这里,忽然发觉,在2012里,当全球面临海啸和地震的时候.
  遥远的东方是如何一个景象?

  如此看来,影片里关于四川的一个镜头,实在是又一座大裤衩.
  可以感觉到,镜头里的人民群众依然是"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

  有点意外的是,关于那艘巨大油轮,最终还是没有走泰坦尼克的路线.
  本因为沉默之时,那两个老人应该会和泰坦尼克上的那些小提琴手一样,拉着最后的曲子,慢慢消失.
  想想,或许是因为海啸实在是个剧烈的活动.
  毕竟,连翻船都是一瞬间的事情.
  总不能让两个老人瞬间贴在船舷一侧吧.

  也或者,毕竟有了黄石的那位仁兄了.
  在焰火里,完成了最后的事业.

  确实,在许多片子了,总是有那么些人,在那么些时候,依然坚持着心中自认为的事业.
  葬身焰火的那位仁兄是如此,跟老板情人暧昧的那位保镖兼飞机师亦是如此.
  有时候,这是对某些事的执着使然,有时候,是所谓的职业道德使然.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种素质.

  一种让人与众不同的素质.

  当然,有时候这种素质是一种勇于承担错误的态度造成的.
  比如影片最后,男主角面对监控摄像机的时候,想起门不能关其实是自己的错.

  有点无奈的是那位富商旁边的美女.
  虽然她并没有什么大错,但明显导演并不喜欢这类人物.
  再给了她无穷希望之后,最终上了船.
  顺手留下了一个个性的中指.
  本以为一切就此结束,可惜,导演将她捧上天之后,还是最终把她摔死了.
  毕竟,同是两个进水的舱,而且还是比较靠近内部的舱.
  主角们没死,而她却死了.
  除了说无奈,还有什么词更合适呢?

  至于那位富商,其实倒是一个蛮丰满的角色.
  曾经是拳击手,所以在有钱之后依然热衷拳击比赛,这是成长经历使然.
  接到登船通知,一声不响地走,只带走自己的亲人,这是生活环境使然.
  知道奸情,而不闻不问,这让他富裕的是非观使然.
  拳打守卫,带领人冲入方舟,这是性格使然.
  最后,爆发神力,将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方舟,这是人性使然.

  其实关于这个人物,还有许多可以考量的地方.
  比如对着飞机,说出的那句russia.
  比如在迫降的时候,让大家安静,然后轻启猪唇,从容不迫的 engine start.
  不能不说,这是别样的幽默.

  还有在雪山上直升机前的那一段.
  虽然看上去很冷酷,但其实算是仁至义尽了.
  毕竟10亿欧元,这是每个人都会考虑的问题.
  这也是说他真实而不戏剧的原因.

  三流的编剧总会想办法皆大欢喜.
  而生活大神显然不是三流编剧.

  总得来说,2012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至少,它的营销能力是值得很多人学习的.
  
  揉杂了诸多最新最热的关注点以吸引眼球,加入众多还没被人遗言的灾难重演以争取观众的心里共鸣,"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市场,懂得在何时的地方植入合适分量的广告.

  就商业片来说,无疑,2012是成功的.

2009-11-14

已经神话的google

  今年貌似google的动作很大.
  
  android自然不必说了.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今年是android年.
  
  连国内,几个月前还被某手机浏览器公司称为冷门的手机平台,一下子成为了人们的焦点.
  连moto也凭借droid出了一口气.
  某android群也在这股风潮下,越来越热闹,而招人做android的公司也越来越多.

  不管android离google最终的战略还差多远,至少,现在作为一个移动终端,android之于google是已经可以独挡一面了.

  另一个是wave.
  以前也谈过了.
  wave的意义一在整合,二在争夺未来web的话语权,也是所谓云计算的前端话语权.

  另外两个是关于语言的.
  一个noop,还有一个是刚公布的go.

  计算机,具体地说互联网,除了眼光和营销方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技术.
  而技术依托的是语言.
  语言是一切技术的根本.

  尽管,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语言只是工具.
  但这恰恰说明了,一个出色语言,他对于技术的重要性.

  好的语言对于程序员来说意味着好的工具,也就意味着一个杰出技术的基础.

  从开始,google就选中了javascript.
  这是因为javascript跟html跟google的搜索血浓于水.
  javascript某种程度上说是最平台无关的.

  然后google看中了python.
  一个同样是动态语言,同样地弱化平台性质.
  而不同的在于,python能做javascript做不到的事.
  而python被选中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的字符串处理能力.
  而字符串,自然,跟google的老本行也是息息相关.

  于是,再有了开源的python之后,google将自己的触手从前端渐渐蔓延到后端.

  但是,似乎google并不满足于python在某些方面的表现.
  于是,提出了noop计划.
  一个类似java,但比java更动态,自我描述能力更强的语言.
  一个跟jdk7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努力的语言.
  这或许可以理解为,google需要一个更符合自己风格的后端处理语言.
  
  再然后是今天的go.
  一个号称系统级的语言.
  吸收了各种语言的优秀特质.

  与其说google在创造一种语言不如说是在创造一种神话.

  但同时也可以想到.
  google都系统的野心.
  即便它不坐操作系统,但是他依然想要一个能够胜任系统编程的工具.
  为什么?

  因为对于系统之上的战略他已经部署完毕了.
  在google眼里,以后的世界,是web的世界,是由google的网络所连接世界.
  有人曾经这样比喻它,google就是martrix.现实就是zion,网络就是所谓世界.
  
  从前,不满意mysql的时候,有了bigtable和mapreduce.
  现在,估计是不满意一些底层支撑系统了.
  所以要有一个google风格的语言,然后实现一个google风格的支撑系统.

  可以不是os,但是是能运行google服务的东西.
  借此,也试图把后端统一起来吧.

  既然能像动态语言了,python对google还有意义么?
  前后javascript后有go.

  另一则消息是关于SPDY.
  一个改进的HTTP协议.

  只是似乎并没有提交标准委员会.
  而同时,声称,chrome已经支持这个协议了.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IE6和微软.

  尽管google向来有不作恶的美名,但最近的表现看来.
  在野心的驱使下,不作恶或许很难.
  企图建立SPDY的事实标准.
  与此同时的,还有HTML5标准的推行.

  google似乎想告诉人们,他是互联网的未来.
  一切都应该参照它来部署.

  试想想,google在过去将互联网真正地互联了.
  接下来,google还会怎样?
 
  与twitter和facebook的暧昧,connect的推广,social聚合的大力宣传.
  一个现实里的人与人之间的pagerank么?
  
  在搜索结果里,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社会化元素.
  想起当初传闻google想收购twitter的消息.

  其实twitter如此成功,其原因不在于它的商业价值,而在于它的研究价值.
  一个完美的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传播扩散的绝佳模型.

  对于google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人肉搜索"的良好样本.
  

2009-11-10

无题

  天气开始变冷.
  或许早已经变冷,只是现在感觉更强烈了而已.

  早晨的北京有点黯淡.
  也许是因为好早,也许是因为太阳还没起来.
  也或许只是因为,需要下点小冰雹了.
 
  于是稀稀拉拉地,听到了下冰雹的消息.
  只是隔着玻璃幕墙,也只是听到而已.
  连看到,都是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毕竟,有些东西是讲究时间地点人物的.
  缺了如何一点,即便只是细微的偏差.
  最终结果,也只能用缘分两字来寂叹.

  中午,起风.
  也许并没有风.
  只是在大楼里,像作物般被培养出了某种习性.
  见了风便会起鸡皮疙瘩.
  
  遥望冷风里,依然在卖葱油煎饼的两夫妻.
  裹了裹衣服,将脖子缩得更紧了.
  心里想着什么,却一时也说不出所以然.

  只能黯然走过.
  为他,他们,也为我们.

  放眼看看地面的楼盘,桥下的隔离带,以及远处,长红不止的人行道.
  苦笑.
 
  入夜的风更甚.
 
  北京的地铁依旧繁忙.
  以至于在高峰期需要有人守在出入闸口.
  因为机器,终究抵不过人不断地刷卡,进站,出战,偶尔罢工.
  相较于穿行的人流来说,机器竟倒也显出力不从心的感觉了.
  
  无处不在的流感消息,将口罩从医院带到了各种各样的场所.
  为的不是抵御足以致命的北京空气,而是抵抗那被妖魔化了的H1N1.
  而这些随手可抓的口罩真能预防么?

  忽然明白提倡全面健身的目的了.
  毕竟,中国人是不能病的.
  因为病不是随便看的起的.
  想来倒也是劳苦用心了.

  在啤酒和羊肉串里,雪终于还是下了.
  而这一下,却也有不可安抑的气息.
  从单纯地飘,到小冰雹,再到雨夹雪.
  似乎,雪也忍得够久了.

  在能下的时候,终于还是义无反顾投向地面.
  即便不是怀抱,也要停止那压抑的下而不下的生活.

  于是在经历的三万九千英尺之后,雪终于是雪了.
  不管它曾经如何.

  在目送一个又一个背影之后.
  推开车门,在雪里奔回了住处.

  推门,眼镜蒙上了一层雾气.
  只是,凭着感觉,还是把灯开了.
  
  一切如旧.

2009-11-08

建国大业

  其实建国大业也不怎么和谐吧.  
  如果说看完之后,有什么人是能留下完全正面形象的,只有周恩来.

  不得不说,在这部片子里,毛泽东的形象是一台可怕的宣传机器.
  放到现在,绝对是一个营销天才.
  时刻将全国人民这几个字加在各种宣传媒体里.
  在冯玉祥死的时候,肚子一人能发脾气,但到了众人面前,确变得十分平静,甚至安慰周恩来.
  这种变脸的速度,不愧为枭雄.

  而或多或少的,在影片里,毛的主要行为是树立领袖形象.
  相比蒋介石来说,毛多了些野性.
  而这也是蒋输于毛的一点.

  上海的经济崩溃,表明了蒋没有什么"理财"观念.
  因为他本身就是资本家,而且有着美国做靠山,以为有着4亿美元贷款在手就肆无忌惮地挥霍.
  最终,也因为过度铺张,使得美国这个提款机也有意见了.
  
  而毛不同.
  虽然毛对经济也不懂,但是他是革命出身.
  换句不好听的话,就是一穷二白里瞎捣乱的.
  从一开始就物资紧缺,因此,对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甚至如何自己自主,这些都是毛的本能.

  所以,说到底,某种程度上,还是因为毛蒋两人的成长环境差异使然.

  从双十会谈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毛的枭雄性格.
  正如蒋在影片后段,大势已去的时候回答蒋经国关于谈判的问题,说:毛泽东这个人我太了解了,换了是你,你会答应么.
  可以说,毛蒋两人都是对对放很了解的.
  但是,毛比蒋心机更重,更懂得拉拢人心.

  毕竟,当时局面悬殊,只能拉拢人心.

  所以,毛认定蒋不可能和谈,所以才不惜血本地放弃身,降低要求,"试图"合作.
  因为他知道,任何试图结果都一样,倒不如好好利用这个机会给第三方一个好的印象,方便拉拢.

  而民盟始终处于被拉拢的地位,实在是印证了毛的一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
  没有兵权在手,只能在需要人数的时候,才被重视.
  在蒋的时候是需要他们来开会.
  在毛的时代也是如此.

  倒是有点佩服蒋经国.
  至少看上去少了点老蒋的犹豫.
  处理上海的问题到也算是雷厉风行.

  在这里,老蒋口里所说的贪腐问题,不得不又让人想起了一句话:
  历史总是相似的.
  过去是如此.
  现在也是如此.

  还有一个必须提的人便是周恩来.
  相比毛的忽悠能力,周看起来倒确是实实在在地在为中国革命.
  为革命,为中国费心费力.
  以他的能力和判断,却也甘心做个二把手.
  想起了巴蜀的诸葛亮.
  也是一声叹息.

  还有一个人是宋庆龄.
  似乎成了一个隐士.
  或许是因为孙文让他看到了太多的政治吧.
  也或许是因为两边都离孙文的想法离得太远了,以至于根本就是被边缘化了.
  只是同民盟一样,在需要人气的时候才会被人想起.

  有些好笑的就是所谓修改五一口号的那一段.
  想来,随便戴帽子的习惯是由来已久的了.
  喊个口号就要把国民党推到全国人民的地对面.
  十足的煽动性.

  最后,是可怜的民盟又被拉出来充数.
  而影片的最后字幕还特意强调各个民主党派所占的"大比例票数".
  刚开始没觉得什么.
  后来想想,除了这么"大比例"的票之外,其余的不就是党国的了么?
  绝对的执政党.

  也许当时的民盟也只能苦笑.
  毕竟大多是没拿过枪的孩子,"容忍度"高,而且也可能是被忽悠惯了,麻木了.

  总之,看完这部篇子之后,第一个感受就是,蒋败是天意,换了谁都一样.
  毕竟,在建立抗战内战之后,一个再好的国家也会崩溃.
  况且,与当时的历史情况来说,国民党确实是当时的合法中央,而党国确实算是非法武装.
  而为了考虑共同抗日,国民党也最终不得不承认党军的合法性,使得其终于师出有名了.
  这是国民党的命中注定.
  要怪只能怪命.
  
  第二个感受是,周恩来确实似乎是一个值得尊敬乃至崇拜的人.

2009-11-02

11月1日,雪

  从未对雪有过什么幻想.
  于是,当这雪终究下下来了,也没什么特别的兴奋.

  只是,由于是南方人,也就姑且好奇了一番.
  望了望着属于别处的风景.

  也许是因为昨晚下过雨,也或许是本来就会如此.
  冰混着点积水,倒是怀念起阳光灿烂的日子了.

  面对着这未知的情景.
  无知在莫须有中发芽,生出了要不要带伞的疑问.

  走出门,才发觉,雪和雨毕竟还是有所区别的.
  打不打伞对于雪来说,都是无意义的.

  秉持着比雨更轻的态度,在风中肆虐着,赖皮着.
  于是,身上那本不防水和谈防雪的衣服,慢慢爬满了冰晶.
  
  眼镜后面的瞳孔防范着视野里的飞雪.
  妄自担心着那雪会否化成水,然后再次爬满全身.

  所幸气温还是够低的.
  或者说,体温还是不够高的.
  这边想爬的还是自我地爬着,那边想飞自然也留无可留,重又跟着雪各自地飘着.

  在双脚不断地践踏冰雪的时候,眼睛却也不忘寻找着这并不讨人喜欢的景色里,独特的一面.

  昔日跋扈的汽车,在这下雪的天气里,也不得不萎缩着.
  想想,顶着十几厘米的血,想谁都是只能无可奈何.
  
  路上推着自行车的人,远看倒也有点像是卖棉花糖的.
  前后都装满了雪.

  抬头望望天,如果下得再久点,或者他走要走的路再远点,那篮子和后座里的雪估计得溢出了.

  两边的树,已经挂满了积雪.
  想来这应该是这些树们一年里最快乐的日子.
  尤其是当雪砸中路过行人的时候.

  有些小公园,或者称之为社区花园里,已经有人堆起了雪人.
  想想夏天堆沙,冬天堆雪.
  有些人精力总是如此地旺盛.
  
  远远地看见一对母女在玩耍.
  小女孩还捧着一手的雪,看嘴形似乎在问着什么.

  想来,能有和雪般纯粹的好奇其实也是挺幸福的一件事.
  至少不用烦恼被好奇心驱使着去寻找存在的合理性.

  拐过街角,在肚子的见一下,走进了吃饭的地方.
  用通俗点的话说,便是从室外走回了室内.

  于是,终于身上的雪开始化了点.
  再在人声鼎沸里,也终于沸腾了,湮灭了.

  想着,这回打着伞,倒也不至于被侵犯了吧.
  可惜,事实总是跟愿望有着一定偏差.

  在从一个室内回到另一个室内的时候,除了抖下身上的雪之外,还得抖下伞上积落着的那一部分.
  所以,本着懒人的哲学,最终连伞也不带了,落得个双手空闲,免得还得把手露在这寒风里.

  再走在路上的时候,已经无心对这番景色有所发现了.
  心里只琢磨着,这鞋子要是进水的话,估计脚的麻烦就大了.
  想想,当宅男好处,又多了一项.
  确切地说是两项,除了不用怕脚冻伤,还不用想着如何让鞋干着.

  末了,得提提着09年第一场雪之父.

  即便不是,也大抵跟他的某某动机某某心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想来,某Y也郁闷着,当初祈祷香山之行的时候,应该把下雪也考虑进去.
  不然,雨倒是不下了,可雪没说不得下.

  生活这偏执的老头子,总喜欢开些不冷不热的玩笑.

  或者当来看了场雪便好了.
  也不枉在另某某家里激冻了一晚.

2009-11-01

那段无奈的日子

  某天,被叫去陪面了一个人.
  所谓陪面,就是陪着面试.
  
  有些感慨.
  一年前还是被人面试,一年后,却坐在了桌子的另一头.
  虽然只是一个刚好凑巧.

  于是开始回想过去一年,以及更久之前,关于工作的一点东西.
  
  记得在大一的时候吧,家里人就问过自己关于工作的事情.
  当时曾经说想去小公司,因为自由.
  父亲问原因.
  回答大公司条条框框多.
  于是,被丢下一句懒人.

  时隔多年以后,大四.
  2年多的时间,和急迫的工作压力,开始跟随大流,往大企业挤着.
  自然,结果是到底没挤进去.

  后来某人,或者说某些人曾经劝过一些话,让认真点,别再无所谓,要给人看到你的意愿.
  于是,也许是自己已经不能控制自己.
  虽然心里想着要积极表现,但最后还是走走过场.
  于是,自然在笔试和鄙视里仓促游走.

  而有些玩笑地,也在这看似的玩世不恭里,拿了某ERP咨询公司的一份offer.
  特意翻了下邮件,是08年11月19日拿到的.
  一个题外话,就在这天之后的6天,发生了一件让人看透人间冷暖的事情.
  按下不表.

  记得面试那天,跟石老大在一个宏的意义上争论了许久,也因为这个,使得本该不长时间的面试变得有些长.
  因为通常来说,对于本人简历,没什么好谈,而本人情况更没什么好谈.

  在双方意识到争论这个问题其实没什么实质意义的时候,旁边的一个眼神忧郁的项目经理吧,接手了剩下的流程.
  
  现在回想起来,那眼神应该不是忧郁而是疲惫.

  就这样,有些戏剧地,当天晚上得到通过的通知.
  于是,不期然地,在11月份结束了第一阶段的找工生涯.

  到09年2月份,完成了许多人生的第一次.
  飞机,出省,自己活.
  
  而在两个月里,也开始考虑,这随缘的代价.
  虽然有着一群erp方面的技术人才,有着多年的技术沉淀,但到底,ERP还不是以软件技术为主的东西.这是一个管理学的问题.
  尤其是,当接触的技术是已经有些臃肿老态的时候,总感觉离时代越来越远.
  老旧,对于ERP来说,便是成熟稳定,但对于程序员来说却未必.
  
  毕竟,程序员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的思路.
  ERP本身会产生许多思路,但是ERP软件却不能.
  这是做ERP技术的悲哀.

  如果当初没有毕业设计的话,如果毕业设计不需要回去做的话,可能现在还在上海做着项目,或者在广州等着做项目.
  但是,这只能是如果.

  毕业设计,确实地,将自己的毕业,设计了一番.

  随着时间推移,想逃脱的感觉越来越强,加上本身对上海再无如何好感,于是,终于在某学院与某珠海公司的密谋里,做了一次赌博.

  既然不习惯做选择,便将选择的权利交回给诸多的不确定因素.

  于是,在发了封不再回去的邮件之后,与某山的缘分也走到尽头.
  终于,在临近毕业的时候,赶上了"被就业"的末班车.
  体验了这大学所教授的名为"现实与现状"的一课.

  在带着毕业证和诸多"被就业"证明走出校门的一刻开始,便开始了在广州的寄居生活.

  这段日子,依然是过着被拒的日子.
  只不过更加习惯和平静了而已.

  时间慢慢流逝,寻找的范围也从广州扩散到了深圳.
  只是结果依然.

  唯一不同的是,有时候似乎是在游览.
  接触着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谈话内容和相同的结果.

  某种程度上说,不断的面试,满足了猎奇心理.
  
  当然,这些掩盖不了失败的事实.
  尤其是在向往已久,而终于在某某君努力下去面了某某手机浏览器公司之后,被拒之门外的时候.
 
  日子继续在无业或者待业中进行着,直到某天,北京的又某某君的推荐被辗转送到现在的这家公司,才结束了在广州落寞而安逸的日子.
  
  简单地通了两通电话.
  第一个跟产品谈了谈SNS,发觉很多观点和看法都有着相似的地方.
  第二个谈了谈技术,也没深究说写了多少多少行代码,做了多少多少个项目,只谈了谈对一些东西的理解.
  然后,就飞到了北京,上了贼船,开始了北漂生活.

  从此,有些命运轮回似的,在大四之后,到了一家小公司.
  开始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
  虽然常常有有意识无意识地在10点之后才回住的地方.

  但到底,总算是自由的.

关于google wave

  一个有些期待的一周开始,然后以一个有些失望的周五结束.
  本以为这周即如此灰色地走过,但到底还是有些阳光的.

  周六起来发现了一枚google wave邀请,顿时激动.
  想想申请也过了挺久的,本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而在这疑似无路的情况,却又柳暗花明了.

  最近一段时间,从各个媒体上看到求wave邀请的人增多.
  也就意味着其实新一轮的开放邀请已经开始.

  或许是wave准备beta的前兆吧.
  也或者是第二代wave用户已经开启了邀请权限,所以一下增多了许多名额.

  不论如何,对于还在preview阶段的wave来说,更多的人意味着wave需要更多的负载来做一些测试调整.
  毕竟,在提供一个强悍平台之前,必须保证这个平台的容量.

  所以,有些失望地,但也合乎情理的,wave里尚显得有些单薄.
  提供的协作方式也比较单一.
  没有想象中地,把docs集成进来.
 
  或许是时机未成熟吧.

  倒是gadget已经登陆了.
  只是似乎以前的gadget要在wave里正常使用的话,还需要一些修改.
  虽然官方文档里声称可以兼容,但到底是兼容,而不是无缝连接.
  挑了几个external gadget,均空白.
  意味着虽然能加载,但是不能正常运行.

  而现有的wave gadget自然是乏善可陈.
  
  倒是对map有了点想法.

  想想google对map的态度多少有些不同.
  似乎map是最早一批开放api的,也是诸多google服务里,最为人熟悉所用的一处.
  而在wave里,maps自然也出现在了第一批demo类型的gadget里.

  为什么google会对map情有独钟呢?
  在网络里,google用爬出爬遍互联网.
  而在现实,google街景和卫星图在试图覆盖全球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地外也在google的游荡范围.
  有些模糊google到底目的何在了.

  回到wave.

  虽然说wave如今并不如预期的强悍.
  至少还不足以应付一些正常点的协作需求,但不能否认的是google wave的理念是超前的.

  随着全球化的分工,不单机器需要做到distribution,人也需要distribution.
  地理上的隔离使得沟通的成本和效率都受到影响.
  而wave作为协作平台,而且是实时协作平台,再就是有着开放的gadget体系,有能力应付这种分布式的协作关系.
  从现有的gadget里面已经有了一些远程会议的模型.

  当wave自身的表达能力,和表达体验更完善的时候,就是wave成为一个杀手级应用的时候.
  但在此之前,wave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而且这段路不是wave一个人走完的,还需要google的其他服务跟进才行.
  比如docs.
  而wave的发展,也同样会对其他服务有着积极作用.

  毕竟,在wave开发文档里,就明确了wave的可继承性.
  而wave也自然会成为一个新的google api.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wave和IE之间微妙的关系.

  google声称是由于wave需要大量快速的javascript处理能力,以及完善的dom支持,更重要的是预计会用到许多html5的特性,而这些事目前的IE所不能达到的.
  在以上这些条件里,html5或许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毕竟,微软对于html5的态度并不明朗,而且对于标准,财大气粗的微软总能找到相应的替代方案.
  而更神奇的是,这些非标准也总能得到相当程度应用和支持.

  这是关于标准,也是关于谁是领头人的角逐.

  当google和微软同时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的地位之后,关于互联网基础的争执也就变得相当有战略地位了.
  就像当年oracle担心IBM把java收入门下一样.
  当兴冲冲地做了一个杀手级应用之后,一个标准的变更可能就使得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

  这便是标准.

  所以,在看似关于浏览器之争,html标准之争的背后,是google和微软两大巨头的较量.
  只不过google是刘备,善于拉帮结派.
  而微软是曹操,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当wave夹带html5,夹带chrome frame,刺探IE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刺探微软的反应.
  如果微软依然漠视html5,那么wave的成败相当一方面来说,就是微软在互联网的成败.
 
  当满世界都是wave的时候,就意味着满世界都是微软漠视的html5,也就是说微软在标准之战里输了.
  
  而如果wave没能预期地风行,那么也只能说google会郁闷,而对于微软来说,也只不过是打了个平手.

  所以,对于微软来说,其实如何看待wave,还是需要斟酌的事情.

  虽然如今的bing有能力威胁google search,但是,毕竟google search已经不是单纯google search.
  google lab里躺着的一帮search的后代都表明,google的搜索框背后不是微软一时半会就能赶上的.
  天时地利人和,只有人和微软稍微有点.
  毕竟微软也算是个技术巨头,bing也确实有了相当的市场份额.

  于是,wave之于google是任重且道远.
  

聊聊卡布里尼

最近看了部片叫卡布里尼,算是可能这段时间来比较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故事也不算复杂,就是一个意大利修女去美国传教,建立慈善性质医院的故事.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很一般的西方普世价值主旋律. 但是如果换一套叙事手法,比如共产国际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广厦千万间的角度来看的话,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