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7

阿凡达

  阿凡达没有想象中精彩.
  也许是因为认真看,也许是因为过多地接触了关于它的信息.
  总之,它没有给我惊艳的感觉.

  潘多拉的悬浮山让我想到了蜀山.
  想到了国产RPG里那个住满剑仙的蜀山.

  这浮空的物体并没有带来多少震撼.
  甚至于感觉上,已经有了审美疲劳.

  随着剧情的推移,更多的时候,是在寻找往昔里RPG的影子.

  男主角的成长就像传统的RPG.
  一个选择,一条道路.
  最初不被任何人看好,最后却成为所有人里的赢家.

  当情节到驯服坐骑的时候,逼着眼睛也想象出来主角改如何危险而又前无古人地完成驯服过程.
  当谈到魅影骑士传说的时候,我仿佛已经看到主角骑着它纵横潘多拉.

  与最俗套的RPG剧情里,绝世的神兵,传说的武器,最后都落在的主角身上.
  而阿凡达的这一设定,也落在的RPG"经典"的设定里.
  毫无悬念.

  当潘多拉受到攻击,众人围绕在生命之树旁边的时候.
  我想起来黑客帝国里墨菲斯在zion里那番煽情的演讲.
  
  可惜,杰克没有那种煽动力.
  尽管场景相似,剧情也相似,动作也相似.
  但有些东西,不是相似就够了的.
  生命之树下的演讲,少了zion里的那种信仰和激情.

  而巨柱的倒掉,也并没有引发更多的深入性主题.
  有的只是空虚的哭泣和泛泛的火海.
  明显的,导演在注重技术效果的同时,忘记了如何通过镜头的细节去表达烘托场面.
  只懂得用特效去渲染场景,缺乏了电影应该具有的灵气.
  空显高大,却也无神.

  在人物塑造上,杰克是个实实在在的RPG男主角.
  一个在反面环境中学习成长,最后成为领袖的俗套男主角.
  即使在反叛期间所表现出的迷茫和彷徨,也只能导演只是点到而止,并没有考虑深入刻画.
  
  在这一点上,比较幽城幻剑录里的夏侯仪实在是差太远了.  

  相比之下,女主角尼特利的性格更为突出一点.
  至少,她那句you should not be here让我多少记住了她.
  
  但是,即便如此,也无奈剧本的匆匆.
  尤其是在抱着她父亲尸体的一幕.
  一切太匆匆.

  本来能够有的许多冲突,被特效所淹没.
  片子充斥着无谓的大场景,却少了些应有的细腻.

  如果说整部片有什么值得称道的,那么应该是那位执着的上校.
  从一开始露面,就是一个纯粹的军人.
  直到结束,依然是保持着军人的作风.
  战斗,或者说战争就是他唯一存在的目的.

  如果把入侵潘多拉的行为改变为反抗外星侵略者的话,那么这位上校的形象应该是无比光辉伟大的.
  因为作战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他是纯粹的战士.

  阿凡达的另一处硬伤是,没有很好地构建好潘多拉这个世界.
  事实上,它甚至对潘多拉的版图,也并没有很好地规划好.

  从开始只是引入生命树部落,后来却出现其他更多的部落.
  而且在最后会战的时候,完全没有交代那些后来的部队是从何时开始过来的.
  为什么到最后才被人们发觉支援部队已经汹涌过来了.
  这是编剧上的一个重大缺陷.

  加上对于潘多拉世界神秘宗教伊娃的遮遮掩掩,使得潘多拉作为一个虚构世界,缺乏足够多的严密性.
  
  在影片最后,所谓生灵崛起的那一幕,整个潘多拉的最后反抗,隐喻的是自然对人类欲望的反抗.
  本来,前期对潘多拉植物神经的论调已经有可能把它提升到matrix的境界.
  但是,即使在动物大暴走的完成之后,在潘多拉人民反抗成功,男主角和女主角从此过上幸福生活之后,也没有把潘多拉的这种存在描述清楚.

  伊娃是什么?
  所谓的潘多拉神经系统就这样一笔带过?
  最后抗争成功归结于不可解释的自然奇迹?

  这些,对于一部标榜科幻的电影来说,是十足的硬伤.
  不解释清楚,草草了结的话,就别说是科幻片.
  而是幻想片.

  一切不需要解释.
  只要设备够强悍,特技够炫丽,技术够超前就行了.

  人物?剧情?严密性?人与自然的主题?
  算了吧.  

默哀

  说实话,很希望Google彻底退出中国.
  将所有业务搬离这篇神奇的国度.
  让全世界看看,在这片热土上,每天都在上演着怎样的荒诞剧.

  但心里也明白,Google不会真地离开.
  g.cn对Google的意义并不大.
  
  Adsense和Adword才是Google当前的大业务.
  未来战略里的Android,也才刚刚走上舞台.
  而Chrome也还在孕育当中.

  所以,Google把g.cn撤除,对它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有影响的其实还是贵国.
  
  当g.cn消失,而世界看到Google并没有因此受到多少损失的时候,人们会开始考量这个所谓的巨大市场意义几何.
  一旦这种重新评估觉得这块蛋糕其实只是个纸老虎的话,那么对贵国经济将是一大打击.
  贵国吹出来的国际地位也将再一次跌到谷底.
  哥本哈根上的疯狂嚣张,也将成为历史.

  而这,除了对贵国有司是一种麻烦之外,对于其他任何人来说都是利好的消息.
  虽然,暂时的经济低迷在所难免.
  但对于新制度的建立来说,这种镇痛是难免的.

  只是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说,虽然Google事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些影响.
  但似乎还没有达到想象中的状态.

  一来或许是因为海地地震,分散了关注度.
  二来也确实是因为Google业务的特殊性,让它不能成为西方资本的普遍案例.毕竟,它经营的不是实体经济.

  所以,资本世界似乎并没有很认真地打算重新评估这个市场.

  那么,贵国经济环境到底会如何?

  封闭的互联网环境,对互联网以外的企业并不会造成直接的影响.
  况且,贵国的出口业务跟互联网没有丝毫关系.

  因此,只要对对外资的贸易政策没有改变,至少在出口方面和劳动力方面是不会产生什么大的立刻影响的.
  
  会受到影响的,之后互联网行业.
  而即便Google不退出,国外的互联网行业也很难进入中国.
  或者说,国外的互联网行业很少会考虑进入中国.

  因为事实已经证明,国外互联网进入的结果一般都是很悲惨.
  ebey,yahoo,myspace和现在的google都是很好的例子.
  
  所单纯g.cn的退出其实并不能立刻引发很大的经济连锁反应.
  即使有,也只是对国内的互联网企业而言:
 
  中小企业生存艰难,大企业将在一段时间内占领国内市场,形成类似电信行业一样的格局.
  然后,国家队开始介入,尝试参与竞争.
  从一些国内互联网企业没有涉及的业务开始,占有统领这些市场.
  然后开始对个别大企业的业务干涉,以各个击破的方式,逼退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从而形成一个普遍的经济格局--国有资本控制重要行业(也许互联网之前不算是重要行业,但是进入web2.0时代之后,尤其是在CCAV等传统媒体公信力降到极低点的时候,新媒体的地位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所以如果Google在退出计划的第一步,也就是撤离g.cn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的话,那么互联网企业将成为这场博弈中唯一的输家.
  而互联网的倒下,接下来就是很长一段事件网民很群众的倒下.

  但是,如果Google的第一步引起国际重视的话,情况可能会稍有些不同.
  
  Google退出除了声明里的那些原因之外,应该还是一场政治博弈的一部分.

  人权和言论自由向来是美国攻击贵国的武器之一.
  这一次也不例外.

  在Google宣布这一结果之后,美国政府就有相当迅速的反应.
  这应该不是偶然.

  那么,如果Google退出是政治博弈的一步棋的话,那么它就有可能把所有业务撤离中国.
  因为一旦美国成功吸引其他国家,并说服他们共同发起经济制裁的话,不单Google,其他公司也会把业务撤离贵国.犹如20年前一样.

  而外资的撤离,对贵国经济将产生如何的影响呢?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对外贸易部分.
  而当前这一部分还很大程度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行业.

  出口的死去,就意味着大批的劳动人口失业.
  如何安置这些劳动力是一个问题.
  更关键的是,有没有能力安置.

  一个可能的情况就是,大批的基建项目计划出台.
  从而试图拉动内需,带动各个行业的前进,以暂时吸收和消化剩余劳动力.
  
  如果短期内,经济制裁结束,那么对外贸易回复正常,这些劳动人口再次流向原有行业.
  而对于Google等这一类经济制裁中的棋子,也将陆续回到原来状态.
  一切照旧.

  如果这个拉锯时期比较长的话,对于贵国,基建的内需拉动效果并不能维持很久.
  因此,如果贵国经济首先抗不住的话,剩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充分安置的话,社会问题将会突出.
  拉锯的时间越长,问题就会越严峻,也就越有可能会发生体制层面的变革.
  
  当然,如果拉锯时间过长,对于Google这样的棋子来说,损失也会很惨重,甚至影响其生存.
  但是,如果Google的盟友够多,战线够长的话,情况也许会不一样.
  考虑下,如果Google成功地将对Web的革命变为下一个工业革命.

  企业的营销在开发的互联网环境里,演化为依靠即时信息平台进行传播和推广(twitter+adsens),产品的销售正式进入电子商务时代(google checkout/nexus one).
  那么,此时的商品经济就是一个建筑在互联网环境里的开放经济模式.

  而贵国,构建的是一套缓慢的封闭式互联网.
  于是,对于零售业来说,它的销售业务就无法有效的展开.而如果采取传统方式进行营销的话,又有可能造成相对过大成本支出,使得其考虑放弃市场的开拓.
  而对于制造业来说,可能影响不大.

  于是,如果贵国在经济制裁的拉锯战里,世界经济模式发生根本改变,那么,对贵国的影响是,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世界工厂.
  
  因此,即便美国能够拉拢足够的人进行经济制裁,对于贵国来说,最坏的结果也只是成为纯粹的世界工厂.

  更何况,美国并不能保证它这条统一战线能够建立成功.
  虽然,贵国在哥本哈根上的强势,让许多人产生了警惕.

  诚然,贵国的经济虽然还称不上举足轻重,但是却也小看不了.
  
  贵国已经是美国的头号债主,拥有的美元是越来越多.
  尽管,美元汇率的波动使得贵国手中的财富不断缩水.

  但实际上,对于贵国来说,没有所谓的缩水不缩水.

  考虑到贵国货币是纯粹的实物货币.
  也就是说,货币背后的并不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而是一系列的产业估值.
  所谓估值,就是你估计你的价值大概有多少.

  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信口开河的东西.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对于这类货币,国际上一直没给予太大地位.
  只不过由于进十几年,市场的开放,让这个市场事实上成为可进入的.
  于是,便有可能通过实际的交易行为来判定和接受这一货币.
  因为有了市场,毕竟就有可能将这种价值通过劳动力转换成实在的硬通货.

  因此,从宏观来说,持有美国国债就等于持有美元,持有美元事实上就等于持有黄金这种硬通货.
  而在国际承认现行汇率的情况下,越多的硬通货,就意味着在汇率问题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因为持有的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而汇率话语权,一定程度就意味这经济话语权.
  尤其是在对外贸易上.
  对汇率有更多的话语权,就因为这有更多的贸易优势.
  贸易的优势,带来的就是具体的经济优势.

  所以,随着贵国对美国国债的增持,其经济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于是,在哥本哈根上,贵国凭借已有的经济实力和管有的拉拢手段,某新的国际地位.

  在一直以来事实上拉拢了一堆第三世界国家之后,财大气粗的贵国开始考虑谋取新的政治地位.
  而美国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但可惜已经有点晚.

  加上各国对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总有意见.
 于是在哥本哈根上,美国输了一局.

  面对失势,美国意识到贵国的野心.
  于是有了这次政治博弈.

  之所以选择Google事件作为切入点,也确实是因为Google声明中所提到的事情.
  再就是隐私权利向来是公认的普世价值,容易得到声援和赞成.
  而且美国一度暗示,这并不是美国及其企业会受到的待遇,其他企业也存在商业秘密被刺探的危险.
  于是,在美国的算盘里,只要把这种件事情上升到影响商务发展的层次,那么,就有可能促使各国共同向贵国施压,以确保其商业利益,同时抑制贵国愈发强硬的态度.

  但对于美国来说,现在单凭言论和人权论调还尚不足以说服各国以实际行动加入.
  因此,目前各国还停留在纯发声明的观望态度.
  
  美国只有拿出进一步的证据说服贵国的言论管制不单是管制,还有可能涉及到不公平竞争的话或信息不安全的话,才有可能说服各个发动联合制裁.

  对于对于贵国不明真相的群众来说,希望Google退出能带来变革的机会怕是微乎其微了.
  除非发生经济制裁,并且美国能够长期拉锯,并最终坚持到胜利.
  而这个结局,目前来看怕是很难达到了.

  于是,这场博弈结束之后
  结果是,g.cn离开.
  而互联网行业,也将变成一个由少数几个巨头们操作和把持的封闭行业.
  
  而最主要的是,信息的管制将愈发的无形,和难以逃离.

Google光环

  在某群上发了条有关google的消息.
  于是被说是G粉.

  其实是不是,自己也并不清楚. 
  只知道google帐号下的服务越来越多.

  如果单纯看数量的话,也许确实算得上.

  就搜索引擎来说. 
  从前用百度,现在用google.

  这里并不是说百度搜索不好,也不是说因为google能搜索到更多的东西.

  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用了很多的google服务,以及一些偶然的因素,也许现在还在用百度.
  
  就搜素来说,两者都只是获取信息的工具而已.
  如何使用,使用得好不好是个人问题.

  第一个正式的google服务是gmail.
  当时是因为它开放注册了,终于不用邀请了.
  
  但是由于当时已经有了新浪邮箱,所以使用地也并不多.
  最主要的是,当时并没有使用email的习惯.
  注册邮箱,只是因为注册其他东西的时候需要用到.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很多年后的今天,新浪邮箱被各种无谓的信息所充斥.
  而gmail也所幸由于这个原因,渐渐地成为了正式的私人邮件.
  当然,有了新浪的前车之鉴,也并不敢过多使用gmail,尤其是在国内.

  这并不是说国内邮箱服务如何,而是因为国内邮件很多因为没有相关法律约束,都不提供退订服务.
  所以,一般来说,都避免使用gmail.
  在多数情况下,还是用新浪邮箱.
  如果需要正式一点的,而又对其邮件政策有怀疑的,就用QQ邮箱.
  能够完全信任的,才启用gmail.

  所以,事实上,除了没有搜索情结之外,也并没有gmail情结.
  即便是在众人说gmail安全性如何如何,以及对这次google事件里gmail的表现的推崇.

  事实上,电子邮件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邮件系统本身,而在于法律环境如何.
  国内邮件提供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得不留有后手.
  而作为未来者的google,也并不是说不会受到约束.

  只要明确立法,并通过正常的法律流程,gmail内容依然是可审查的.
  所以,只要贵国有司脸皮足够厚,当着众多不明真相的群众把审查制度拉到全国人民的面前,google就会乖乖地协助审查.

  但是,google对于这种非法手段的威胁和偷盗,自然是有足够理由拒绝的.

  所以,并不需要过于神话google这次的做法.
  它也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回到话题.
  投入google怀抱是从blospot开始的.

  这个必须感谢腾讯.
  如果不是它封了辛苦写了几年的Qzone的话,或许还没有机会接触google.

  在体验和尝试过许多BSP之后,最后选择了blogspot.

  因为相比许多博客提供商来说它的优点在于:
  1.开放性很高.基本上可以完全定义blog.
  2.服务稳定.
  3.没有难以理解的内容审查机制.

  对于第一点,虽然现在国内已经有了许多可高度定制的BSP,但是,只能说这是缘分.
  从Qzone流亡之初,当时这样的BSP还不多,即便有,用起来也并不方便.
  或者是开放程度依然不够高.
  而后来,有了一些比较优秀的BSP的时候,人已经在blogspot了.
  
  定居了,就不想搬家了.
  况且,搬回来的话,还不指望那天会忽然又被封了.
  
  辛辛苦苦断断续续写了几万字,说没就没了.
  这种心情并不好受.

  而且,一个明显的好处在于,写的时候不怕碰上什么敏感词.
  尤其是在一个任何词汇都可能成为敏感词的时代.

  虽然写博客并不是一定要谈敏感的东西.
  但问题在于,什么是敏感,这个你是不可能事先完全了解的.

  好的服务在于,开始是你选择了它.
  接下来是你追随着它.
  
  所以,即使在它再次被墙之后,依然会翻墙过来.
  套用一句话,叫做非战之罪.
  它,也只不过是个受害者而已.

  在定居blospot之后,开始接触和了解google. 
  
  为了给博客弄个门面,四处找模板.
  从单纯的套用,到一些小改动.
  于是发觉,google对blogspot的保留并不多.

  在从一个如何改动都可能要付费的BSP出来的时候,这自然会有很大的钦佩.
  尤其是在意识到,它提供的比自己想象的东西多的时候.

  第三款是reader.
  这里,需要向抓虾说声谢谢和抱歉.
  如果不是说要关停服务,也不会迁移到google.
  虽然,一直到现在,仍然还能登陆抓虾.

  但只能说声抱歉和以示同情.
  尤其是在抓取feed的时候,还要过滤信息.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互联网企业都是不容易的.
  除了实现基本的领域功能之外,还需要额外地添加过滤服务.
  
  后来就是news,webmasters,analytics,feedburner等等.
  尤其是那些跟数据分析有关的,深深地被google的强大所折服.

  无偿提供数据给人分析已经不错了.
  更不错的是还提供了如此便捷和强大的分析工具.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气度所能来形容的了.

  再后来,就是了解接触google对开发人员开放的一系列工具,产品和服务.

  从始至终,google都以一个开放者的姿态出现.
  于是,终于被google所折服.
  在选择许多东西都开始首选google.
 
  甚至于一些并不常用甚至稍显老旧的服务,诸如picasa,calendar,alerts等等都开启了.
  完全是在google的光环下,自觉不自觉的动作.
  
  在google推出每一项新服务,或者每一个新动作的时候,都在关注着.
  理由是几乎没有理性的:
  google出品.

  如果说google是一门宗教的话,那么或许我已经成为了它的信徒.

  对于一个google教徒来说,google已经不是一个公司.
  而是一种信仰.
  一种信念的存在.

2010-01-09

从拼音输入法谈起(下)

  之所以会抛弃QQ拼音,而转用谷歌拼音.
  其实也并没有很好的理由.

  偶然的推介,加上QQ拼音本身并不靠谱的做法,所以选择了尝试谷歌拼音.

  中国有句话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用来形容谷歌拼音并不为过.

  对于输入法本身,各家做的其实都差不多了.
  于是,腾讯开始想着如何整合QQ拼音.
  搜狗想着如何把市场扩大.
  
  但最终还是脱离不了输入法的范畴.

  但谷歌拼音做到了.
  一个lua扩展,就已经足够让人遐想无限了.

  从技术上说,能支持lua,也就能支持其他脚本语言.
  而如果有心思往下挖掘的话,把输入法做成命令行又有何不可呢?
  
  至少简单的,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命令,调调窗口,移移文件也是可以的.
  
  当然,把输入框作为复杂交互接口,其实并不合适.
  毕竟,窗口大小有限.

  当然,显示区域大小不是问题.
  只不过,在把交互变复杂之后,就不是谷歌输入法,而是带输入功能的工具了.
  所以,这是其实还是百度的框计算的概念.

  输入法入口强于搜索入口之处在于,就国人来说,输入法输入的东西更符合人的日常行为.
  也就是说,输入法更能够接触到人的日航生活.
  你所打的一字一词,从理论上,是可以分析出你的个人风格,乃至兴趣爱好.

  在不知不觉中,搜索引擎就能够学习到你的个人特征.
  这样,不论是在搜索引擎对你做的推荐,以或者是你在使用搜索引擎的时候,都更可能高且快速地命中需求.
  因为搜索引擎已经通过你的日常生活了解到了关于你的所有特征.

  犹如一个无处不在的管家.
  在尽心揣摩之后,为你做出最合适的动作.

  数据分析,把人与网络的距离拉得更近.

  从前,有个说法:
  你永远不知道,屏幕背后跟你聊天的是不是一只狗.

  现在,这个说法在渐渐地被打破.
  至少,许多应用已经实际上或试图了解你的一个方面.

  国外的亚马逊,国内的豆瓣.
  基于数据挖掘的推介服务,已经成为了一个产品.

  当然,这些服务目前还不是很通用.
  因为它实际上还是基于你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意图,购买,或者打标签.

  事实上,豆瓣也许能够做地比亚马逊好.
  因为它收集数据的方式,并不需要用户很有目的性.
  
  虽然,一定程度上,这样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些"噪声".
  但是,所谓的噪声也并不一定是没用的.
  只不过是因为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
  所谓存在即是合理,有这样的什么样的数据,就表明用户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对于豆瓣,它不仅经有用户对各种事物打的标签.
  它还有小组,还有博客,还有各种各样能表征用户行为的系统在内.
  
  从统计角度来看,数据越多,某种程度上说,也就越可能还原出实际方程的样式.
  而对于豆瓣这种大杂烩式的地方,它可分析的数据量是非常多的.

  但以用户发布的文字来说,比如广播,比如评论,比如小组发言.
  即便只是采用搜索引擎的惯用的方式进行关键字分析,也能够对用户生成一大批标签.
  越多的标签,也就意味这越多的潜在价值.

  用googel的方式来说,越精确的关键词,也就越精确的广告投放,也就是越多的广告投放量,也就是越多的盈利来源.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豆瓣这种方式,其实是很有潜力超越google的.
  因为豆瓣现在所有的,其实就是google一直想要得到的一种模式.

  想想google的服务.
  picasa,youtube和google earth的关系,已经他们对google 搜索的影响.
  屡次传出收购twtitter的意图.
  friend connet的建立.
  google一直在试图寻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把互联网的pagerank带到现实世界.

  而豆瓣手头上有的正是google一直梦寐以求的.

  豆瓣自己或许也明白这一点.
  所以才会有了现在的购书单.

  但这不应该是豆瓣追求的.
  豆瓣应该做的是把自己做成像google一样的广告商.
  而不是把自己做成一个卖家.

  懂得和所有人合作,才不会被任何人打败.

从拼音输入法谈起(上)

  其实只是想把金山词霸从1.0升到2.0.
  但是,顺手也把输入法从QQ拼音升到了谷歌拼音.

  其实一开始并不喜欢谷歌拼音,不喜欢它微软拼音风格的输入方式.
  于是,在还用搜狗拼音的时候,没有选择它.

  当然,那时候也还完全认识google.

  也当然,谷歌并不完全等于google.

  不管怎么样,在搜狗拼音的时代,没有选择google.
  因为它还不够好.
  而且,确实,当时的一些做法,对于一个刚刚进来,并要挑战别人的产品来说,并不恰当.
  尽管,词库这东西并没有说一定受到产权保护.

  后来投奔了QQ拼音.
  
  因为它比搜狗好.
  当时的搜狗已经开始弹窗了,已经开始玩皮肤了.

  这些,让我想起来千千静听.
  
  贵国的软件产品,不乏好的,但缺乏能长远发展的.
  毕竟,温饱问题还是当前的一个大事.

  对于许多团队来说,开始可以做一款颇为成功的产品.
  然后能够以非常迅速的速度占领市场.
  但是接下来,很多产品都会堕落,止步不前.

  当一款产品成为第一之后,面临的危险不亚于刚刚起步.
  它需要更多的思量和考虑.

  如何继续创新,这是一道坎.
  新点子出来之后,市场反应如何.

  通常,即便能有好的点子,但是投放市场之后,往往没有得到"预期中"的强烈反响.
  于是,做产品的人开始急了.
  反响不强烈,也就意味这市场增长可能会放缓.
  这是许多人都考虑.

  于是,各种各样奇淫技巧就用上了.
  比如弹窗,比如所谓的联合推广,比如许多其他为用户所不适的做法.

  其实回头想.
  这些点子的反响真的不强烈么?

  未必.

  一款产品,在一个从无到有的市场里打拼,可以成长地很快.
  迅速的成功容易让人失去理智的判断,误以为在这个市场,成长就应该是如此迅速.
  而事实上忽略了市场本身始终是有一定承载能力的.

  再拼命地扩张,也只能得到微小的回报.
  投入产出比并不如想当然中的理想.

  这也恰恰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当初的暴风千千搜狗,在成功之后,却变得面目狰狞.
  因为市场已经就这么大.
  对于产品上,再继续地改进似乎并不能在短期内带来很好的收益.
  所以它们选择了所谓的横向扩展.

  现在,QQ拼音也走到了这条路上.
  
  从一款单纯的产品来说,QQ拼音的生命已经结束.
  当它需要靠一切额外的条件来吸引人的时候,也就默认,产品本身已经不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的东西.

  但注意到,QQ两个字.

  作为腾讯旗下的一款产品,QQ拼音走上这条路,某种程度上是它的宿命.

  和许多腾讯的产品一样,它的责任只是尽可能地拉拢和巩固腾讯的帝国版图.
  
  想想.
  当一个人使用了越来越多的QQ产品的时候,它就越难离开QQ.
  当一个人还在用QQ的时候,如果有一款QQ产品能替代他现有使用的工具,那么他也很可能会投靠过来.

  而这,也正是为什么腾讯一直在模仿的原因.
  因为模仿,所以超越.

  一旦加入到腾讯的网络中,很少人能够全身而退.
  就如同在企业应用里,一旦委身微软,oracle,sap,IBM等巨头,就很难再抽身出来一样.

  依赖性很产品本身错综复杂的关系,让一个人脱离的成本迅速增大.
  你要脱离的不单单是一款产品,而是一条产品线.

  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linux和开源产品会受到追捧.
  因为你只能选择linux,不然就选择windows.
  无论选择那边,都被绑定到一条既有的产品线上.
  至于商业产品,自然是它本身的产品线.
  至于开源自由产品,自然是整个open source的产业链.
  
  无论是哪边,一旦选择,更换的成本就变得非常之大了.

  所以,QQ拼音,只是腾讯日常产品生命周期里的一个例子而已.
  
  某种程度上说,QQ拼音的生命现才开始.
  因为作为产品,它出不出色其实无所谓.
  重要的是能符合用户的习惯,能把现有市场上的用户拉拢过来.
  只要能做到这点就足够了.

  某种程度上说,腾讯是个善于搭顺风车的企业.
  不能否认,它有比较敏锐的市场嗅觉,做到抄什么有前途.
  
  只是希望,它在占领市场之后,能走出自己的特色.
  
  而这一点,是腾讯还需要学习的.
  不单要学习微软,还要学习Google.

  某种程度上说,腾讯和google还是有相似之处的.
  在于他们都懂得以最小的成本去开拓新兴市场.
  只不过google采用的是扶植合作方式.
  而腾讯则是直接的寄生蚕食.

  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
  毕竟,google的盈利方式允许它不介入已有市场的竞争.
  因为它靠的只是广告.

  但腾讯,至少在目前为止还不能.
  实际上,腾讯的核心还只是在它的QQ网络.
  而对于这个网络,腾讯其实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盈利模式.
  不然,腾讯帝国的版图不会如此庞大.

  从某种方面来说,腾讯的臃肿,恰恰是其没有真正利用好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原因.
  不然它不会如此乐此不疲地在各个领域跑动吆喝.  

聊聊卡布里尼

最近看了部片叫卡布里尼,算是可能这段时间来比较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故事也不算复杂,就是一个意大利修女去美国传教,建立慈善性质医院的故事.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很一般的西方普世价值主旋律. 但是如果换一套叙事手法,比如共产国际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广厦千万间的角度来看的话,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