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6

花钱如流水

有时候会想,股市算不算零和的.

初一想,既然参与人买入卖出都是对等的,那么从资金层面上来说,应该都是平衡的.

即使考虑有经纪人之类的第三方成分在,那么将其纳入进来的话,也是均衡的.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这个第三方不参与买卖活动,那么资金最终将全部流向这些第三方.

那么,为什么实际看上去不是这样呢?

一个原因固然是这些第三方不无安全是独立于买卖方的存在,其资金也有途径回流到市场参与再分配.
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个问题.

因为毕竟存在不回流的情况.

这样的话,在假定市场规模固定的前提下,市场的交易量和额度总会有萎缩的趋势.
因为可实际参与的部分少了.

于是,为什么没有往这个方向发展呢?

如果市场规模并不固定,也就是说总有资金补充进来的话,那么就有可能抵消这种缩减的趋势.

当然,也只是有可能.
但这里有趣的地方在于,如果市场的参与资金规模不是固定的.
那么,那些买入和卖出的行为导致的资金流向还是平衡的么?

由于市场规模的动态的,同时有人进出,那么不平衡/非零和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考虑把非股市的资金市场和股市的资金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的话,这个整体是零和的么?
换句话说,这个整体的资金市场会凭空产生或者消失一些资金么?

在一个具体的撮合交易里,买卖的行为实际上是买方用货币资金去换取卖方的一个金融权证.
而卖方得到的金融权证这个商品,最终也是需要通过再转手的方式,换回货币资金的.

那么,简单推论一下的话,在某一时刻给定的金融市场里面没有人愿意以更多的货币资金接手这个金融商品.
于是金融市场就必须扩展,以吸引愿意继续交易的人进来.

但不管怎样,在金融资金市场和非金融资金市场"货币"总量一定的前提下,总会有无法继续交易的情况出现.
这种情况下,最后持有者要么继续持有,要么以负收益了解.

无论那种情况,整体资金市场也还是平衡的.

既然总体资金都会是平衡的,那么为什么金融危机的时候,会出现经济萧条呢?

是"既得利益者"投入流通的数量减少还是说上面的逻辑有缺陷的地方?

如果把前面的两个资金市场稍微拆开一下来考虑的话.
或者说换个角度看,就是金融资金占总体资金的一个比率.

而金融危机的一个表现就是金融市场的价值缩水或者说崩溃.

也就是说,在金融成分在总体资金里的占比下降.

这样的话,那就应该意味着非金融的部分,或者数"流通"的部分应该对应增长才对.
而事实是,这一部分也相应减少了.

那么,是说明存在非零和的情况么?

如果在流通和非金融部分再引入一类资金"市场"的话,那么就可以认为是依然是零和的.

关键是,这部分的资金属性和表现是什么?

以股票来说,金融部分缩水也就意味着凭证可兑换的非金融资金贬值了.
也就是说,有部分资金逃离了金融市场.

但离开金融市场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够继续流通.
比如,把股票卖了的钱并不一定足够维持工厂的生产.
无法生产的话,这部分资金实际就是不流通的.

这样的话,一方面金融部分的市场资金减少了,另一方面流通的领域也没有相应增加.
于是,就有满足上面经济萧条件的存在情况了.

那么,经济繁荣时期呢?
同样的道理,不过是资金从这个非流通的领域向两边分散了而已.

实际上,这三个有点类似M0,M1,M2的相关定义.
大致就是M0对应流通部分.
狭义货币M1-M0对应非流通部分.
广义货币M2-M1对应金融部分.
但不完全一致.

总地来说,关键点还是在于"非流通"部分的流动性如何.

所谓"花钱如流水".



聊聊卡布里尼

最近看了部片叫卡布里尼,算是可能这段时间来比较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故事也不算复杂,就是一个意大利修女去美国传教,建立慈善性质医院的故事.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很一般的西方普世价值主旋律. 但是如果换一套叙事手法,比如共产国际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广厦千万间的角度来看的话,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