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7

最近的冲突两方都有观点抛出了一个词,价值观不符.

这个确实可能是比较内涵的一个点.
从疫情初期的内外政策区别和舆论态度都可以算是一个体现.

今天看到两条消息,或者说两方论证.

一个是谈到棉花产量问题,连带的质量技术和产需都很大却库存积压的问题.
另一个则是对前一方的各点回应.

综合地来说,双方都没有否认进出口量大以及库存问题的存在.
区别在于,库存问题是选择性统计时间造成的数据偏差.

另外一点就是后者还提到了BCI成立后,恰恰接着的就是棉花行业的不景气.

所以如果以贸易问题作为问题焦点或者说事件立足点的话,那么对应的就是棉花的倾销性出口的事实存在了.

BCI的准入问题算是一种较为常规的行业准入协定限制,作为一种简单的提高产出成本的最简单可行的壁垒性措施.

按照一般价值观来说,就是一种联合性的君子协定或者说潜规则条约,明面上的是什么其实不是很重要.
当然,如果名正言顺自然更好.

作为贸易的一方,根据行业惯例和规则加入有限自然无可厚非.

但问题在于这条规则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因为提高的成本不足以覆盖双方之间的产出成本差异.

这一点远一点的原因也是价值观和行业准入协定的影响.
只不过对象是劳动福利本身.

用行业壁垒理解工会和劳动福利的话,换算成经济效益就是用工成本.
当参与者按照相同的协议成本的时候,就是纯粹的明面生产水平和成本比拼.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公平市场竞争.

但是在用工成本不同的情况下,或者说没有达成一致共识的前提下,原有行业门槛的成本就变成了原成员共有的一个成本劣势.

这个可以用互联网广告和传统行业广告的区别来做类比.

信息技术产生的渗透广度从效率上来说是远远高于传统行业的广告模式的.
而且致命的矛盾就是,互联网的渠道是完全独立或者创新于传统广告业的.

这就是使得原有的行业壁垒在新生产力或者说竞争模式下变得毫无意义,同时维护行业壁垒的投入成本变成了一种没有回报的坏账.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两种生产用工方式完全不同造成的成本核算的不对称问题.

从竞争的角度来说,就是一方的成本低于另一方,导致的结果就是相对来说没有什么竞争力.

再考虑到如果成本优势方有生产优势以及规模优势的话,无论是倾销和正常的市场化行为,最终都会造成其他方市场份额的萎缩甚至退出消失.

从这个角度看威胁论的话,也就不是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因为从一些产业来说,确实已经到了被动需求出口供应的地步.
极端的发展就是所以生产都将在一国产生.

对应的就是它过的生产和就业出现一个未知或者说并不理想的预期.

而这个又恰恰是自由市场共识或者说潜规则体系所不相容的制度或者说运作机制.
无法通过一个现有的有效方式,协同成本差距.

所以这种担忧和无力感是实实在在的.

换个角度来说.
这种担忧是虚构的或者说不切实际的么.

也不是.

即使是按照自由市场的逻辑来说,商业上即使可以通过规则条例确保规模限制.
但是也最多只是规模限制.

一个有效同时也微妙的比喻就类似于芯片行业.
可以约束产量规模甚至制程技术,但本质上来说,技术优势或者说差距不是那么容易填平的.

所以用最终的全面产品倾销来理解这种对抗性思路可能也不是太过离奇.

而这种概念在稍远一点的历史时期就是所谓的航海殖民时代.

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就是强迫劳动的问题.

抛开前面的隐含逻辑,看描述的话.
一方给出的争端指责是大规模的劳工迁移和非自由意愿的劳动.
另一方的对应则是作为扶贫政策的常规操作.

双方都没有否认的一点就是确实存在着劳动人口的迁徙.

以及双方都认同或者说采纳的一份视频材料.
里面提到了一位工作人员描述工人为懒惰的片段.

这里无论是以强迫来动还是以扶贫工作的角度来看,确认的一个事实是工人工作有一定的非主动积极性.

这点怎么理解本质上会是个比较难界定的问题.

以宏观和制度性角度来说,这可以理解为一种压力驱动的进取模式.
应对的不给定外界驱动力难以达成进步的方式.

就像健身或者说考试学习等.
需要一种反人性/舒适区的手段.

但是如果以个体角度来看,就是一个被强迫竞争的态势.

一个同样也是有效且微妙的比喻就是延迟加班和内卷的问题.
它形式上就是一部分人的投入和另一部分人的期望投入存在不对称的情况.
而在外部考核评价体系下,不对称的投入期望成为一种数值上的类成本劣势.

尽管以个体的利益评估体系来说不应该做,但却被迫投入的一个情况.

中性地来说,两种情况都是一种外界驱动的被动加大投入的方式.
所不同的是,回报率的计算方式跟立场有关.

所以,以纯粹论据或者说价值观体系来说,两种说法都不算错.

这就是为什么说,抛出价值观冲突这点算是一个明确或者说某种程度上明朗化的一个表现.

不同的价值观带来的是不同的行为方式,以及行为预期.
不符合预期的行为自然一般会被认为非理性和不可理解的.

以及不同预期在协同交互过程中,自然对回报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对应期望.

不一致反倒是一种必然.

2021-03-21

从三角债谈起

在给定的循环三角债情况下,即比如A欠B 100,B欠C,100,C欠A 100的情形.

那么作为央行或者说银行信贷方来说,就有一个直接naive的方式作配平.
即给ABC各100的额度,然后后续就能恢复流转.

这种方式产生的信用额度就是300.

但是一个更optimal的方式是给其中一个100的信用,然后也一样可以让系统流转起来.

所以单就经济刺激和货币宽松来说,额度倒也不一定是体现最终实际规模的一个标准.

但可能反过来说,更反映的是解决切入的侧重点的问题.

通过给消费终端注入资金水平,用凯恩斯的思路就还是利用消费需求反推生产.

但通常来说这里的思路实质上依赖的并不真是末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所带来的产业链回溯.
而是末端消费产品的生产商的需求逆向扩张的结果.

也就是说,如果即使消费端有大量的资金购买/流入某个商品领域,但是这个商品本身能够惠及或者需求的产业链上游有限,或者说普及面不够广的话.
那么至少从投入成本和收效的角度来说,就是300和100的区别.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从消费者角度来看.
注入的资金的性质或者说实际用途的效用分类问题.

假如是在一个相对静态或者说变量环境没那么多和复杂的情况下,单纯的提高可支配收入自然是可以理论上等比例地提高对生产需求的反馈.

但是如果消费曲线本身不是那么静态,或者说是在萎缩的前提下呢.

比如因为没有工作机会造成的收入停滞/衰退,消费的目的从改善型回归到的基本的生存需求上.

那么这个消费刺激的回馈场景就相对来说可见的.
会比较集中于基本和底层的衣食住行的低层次保障性消费上.

而一般地来说,像基础食品制造和加工的需求增加或者说恢复并不见得能对就业情况带来一些比较积极明显的改善.
因为现在工业文化在这类基础性保障供应上比没有太多的劳动力方面的需求.
或者说单位劳动力的生产能力剩余比较充裕,足以覆盖增加的部分.

所以它的实际效用可能还不及100.

然而,问题在于既然从效用角度来说,并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较优方案的话,为什么还会选择执行呢?
尤其在同期有其他一些产业链刺激鼓励决策/政策意向的前提下.

如果考虑说产业发展并不需要或者还没到需要一个自上而下设计推进的阶段的话,那么按照以往的理论,最终也还是能够推导倒消费终端和劳动者层面.
也就是促进就业和恢复经济的道路.

一个可能是劳动力结构问题.
或者说产业结构问题.

如果大多数劳动力/产业是一些比较小而分散的非规模经济的话.
那么即使有一个倾向性明显的产业鼓励政策,由于不在同一个层面,也就自然无法被惠及和影响.

比如多是一些自由和个体小微企业的话,除非是行业强相关.
不然产业链长度是有限的.

另一个可能是时间问题.
或者说紧迫性问题.

因为虽然理论上来说,刺激性方案可以在结论上产生一些产业连续乘数现象.
但是实际的执行上会有一个时间因素在里面.

如果在效果产生之前就已经破产或者无法生存的话,结果的推演如何美好也是没什么太大意义的.

但这里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从额度或者说数量上来说,能覆盖的也就是几个月的生活成本而已.

这样的话,问题就变成是这个时间周期是预期的一个安全恢复边际呢,还说是一个在当前成本支出情况下,所力所能及的一个极限extend了.

从市场rumor来说,利率飙升是一个几乎没什么歧义的共识.
毕竟长期成本放在那.

但问题在于,这个动机是纯粹的预期成本带来的还是带有一些其他情绪和因素.

如果参杂的是对于国债的一个偏好增强的话.
那么同样的理由就可以理解为一种对风险偏好方式的情绪改变.
再进一步的就是对非国债的一种避险趋势或者说本能.

而这点跟对就业改善预期的不期望也是大致有一定的趋同性思路的.

这样的话,把持续宽松承诺和持续上升的国债收益率两个本该相悖的东西放一起看的话,似乎也不是那么不相容.

问题在于,如果远期来说是宽松的话,而利率水平又上升,那么指向的就是inflation了.

这个反映到国际上的话,就会是一个相对比较有趣的问题了.

如果作为锚定货币的话,对方要继续锚定inflate之后的汇率的话,就会比较困难.
因为不一定能适用同等宽松的策略.
而如果不能的话,那么从负债角度来说,就是一种财富的转移/成本的嫁接了.

再进一步的如果经济体本身就有一些问题的话,可能就是连锁反应了.

而作为非锚定货币但是主要信用支撑载体和通货的话,可能对应的就是多元化分散了.
减少对单一货币信用的依赖程度,减少通胀的被动输入依赖.

从货币母国的角度来说,可能就是国际信用/地位的相对浮动变化了.




聊聊卡布里尼

最近看了部片叫卡布里尼,算是可能这段时间来比较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故事也不算复杂,就是一个意大利修女去美国传教,建立慈善性质医院的故事.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很一般的西方普世价值主旋律. 但是如果换一套叙事手法,比如共产国际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广厦千万间的角度来看的话,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