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6

关于Dutch Auction

dutch auction,简单地说,就是首先出价的人获得竞拍品.
因此在假设所有人都是理性的并且目标是最大化收益的时候,对卖家而言dutch auction较english auction有利.

因每个竞争者都是有自己的心里价位的,dutch auction保证了实际上心里付出最多的人得到.
而English auction实际上是对次高的心里价格.

实际起源的dutch auction可能稍微复杂些,因为对于一批鲜花,首个叫价者并不需要完全承诺买下所有的鲜花,而可以只认购一部分,余下的继续拍卖,直到所有鲜花都被承诺购买之后,所有成功竞买的人以最后那个价格买入,而不是承诺之时的价格.

这里,如果所有人都只买入当前的一部分的话,看似是有可能以接近于零的价格买入鲜花的.
但是稍微算下.

假设有S数量的花,n个人竞争.m是市场卖出价,L为合作时能压低的最低价格,p为个体优于合作临界拍卖价格.
那么m-L就是合作时每单位花的收益,以均摊的方式的,合作情况下每个人的收益是(m-L)*S/n.
非合作收益则是S*(m-p)
则只要S*(m-p)>=(m-L)*S/n有解,即p<=m-(m-L)/n的时候,不合作优于合作.

上面,如果认为L趋于零,n无限大的情况下,近似地p是接近市场价格m的.
更进一步地,接近于某个个体对市场价格的估计.

剩下的问题是,当某人在价格p的时候,是否存在一个k买入数使得合作还是有益的.因上述只是简单的均分结果.

对于价格p,则不合作的收益是确定的(m-p)*S,而合作的单位收益是(m-p)*k,明显退化回不合作的收益了.

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它的成交价格跟市场平均价格相关,在不对称的情况下,它自然筛选出了最不利的参与者,对于拍卖者而言,最大化了收益.

简单来说,dutch auction更偏向于强调损失.
而english auction倾向与保证收益.

2012-06-10

所谓均衡

一个社区久了,老人们因为新人的加入而渐渐离开的现象似乎也挺有意思的.

人与人之间socialization和social influence造成的结果是趋同.
也就是说共同性会扩大和加强.

反过来说,对于特性鲜明的新人来说,如果这些共同特征不太普遍的话,就会比较难以融入已有的社区氛围.
毕竟文化不同.

如果恰好这时候社区膨胀比较快,那么对于小众的原有社区成员群体来说就有一种比较明显的文化冲击.
即社区出现大量的原有群体之外的文化.

进一步地说,如果旧文化和团体不愿意或者说不适应新文化和后来慢慢形成的新团体的话,就有可能做出分裂社区的行为.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人员的发展和自我圈子的进化过程与原有社区的发展已经不同了.

所以,对于越是小众或者越是专业面特定的群体越容易出现这种因增长带来的旧有核心团体成员的流失.

那么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或者说缓解的么?

矛盾的根源在于新旧文化的冲突和无法互相融合上面.
如果能做到自然融合当然是最好,但是对于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的社区来说,总会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又并非一定能让新人迅速理解的.

所谓文化壁垒.

对于新人来说,在一个成型社区就是一张白纸,会如何成长取决于与社区如何交互.
而社区的交互归根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不论是新人还是旧有成员.

前面提到,潜在的分裂原因在于老成员对新人的不接纳或者说旧文化的准入门槛较高.
而新生力量会形成新文化的原因其实还是和老社区的不兼容导致.

于是,归根到底,解决问题的契机还在于如何让原有成员更"开放".

那么会造成封闭的根源又是什么?

旧有社区闭合前也是会吸收新成员的.
毕竟只要是团体就总会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于是,问题在于是什么促成了这种闭合?

思维的极化和趋同导致了人思维的接近,从而使群体具有鲜明的,从个体到整体的一致的特征.
换句话说就是变得区分容易,识别度高.

当识别特征比较少的时候,反过来说就是区分度比较低的时候,并不是没有拒绝的情况,而是拒绝的概率较低.
因为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对方有明显的不同于群体标准的地方.

而慢慢地,细化衍生出越来越多的共同价值观,就使得区分相对明显了.

明显的区分度为冲突的发生提供了一个事实标准.
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发生冲突.

那么冲突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或者说,这真的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么?

人所见处理的信息量总是有一定限度的.
于是,在没有达到这个临界点的时候,总是能够吸收新的东西,对于新的事物的接受度也相对来说宽泛些.

随着信息的流动加快,在接近bandwidth的时候就必然需要一种机制去帮助做信息流的整理和限制.

对于熟悉和常见的信息流以及思维方式处理起来总是相对容易,
而对于未曾见过的或者稍陌生的模式总会需要花费较大的代价去接受.

于是,越是的东西就处理地越快.
相对来说,就是熟悉的东西接受的越来越多.
反过来说,就是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处理能力相对地被限制了,从而在新旧的相互交流当中出现了交互的延迟.
而这种延迟从整体上看,对新文化群体来说就是对旧团体的选择偏向较弱.
从而从整体的信息流来说,出现了新旧团体的明显的信息内聚回流,从而使得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从总体上看是在减弱的.

于是观察起来就是出现团体之间的互相拒绝和对抗.

所以,对于这种社区分化现象,所采取的方式应该是优化信息网络的流动传播方式.
要么提高个体的信息承载量,延迟分化的时间.
要么通过多样化信息的方式,平坦化对不同信息的认知成本,使得各类交互具有均等的置换概率,不至于因为“较为熟悉“而降低被置换的权证,减少极化导致的内聚.

爽文

去看了好东西. 坦白说,多少是带着点挑刺的味道去的. 毕竟打着爱情神话和女性题材的气质,多多少少是热度为先了. 看完之后倒是有些新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声音就像小叶. 只要说点贴心的话就能哄好. 也是那种可以不用很努力了. 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避难所小圈子抱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