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4

所谓价值

看完 证券分析.

一个感想就是,证券市场是怎样的取决与里面参与的人是怎样的.
因为这是一个纯粹的参与者之间的零和博弈.

尽管里面交易的是证券,而证券背后有各种各样的协议支持.
但在市场上,它的价值在于提供获利基础.

某种程度上来说,金融市场是个很可怕的地方.
它能够将所有东西变成可获利的.

就像公司债券本身只是一种融资手段,金融市场使得它具有相当的流通性.
而这种流通性本身提供了买卖可能.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买卖的发生就意味着差价的存在.

有差价就有利润.

所以,即使是最理智的市场,使得债券价格不会超过其固有差价的上限,那么理论上也是存在资金从一方完全流向另一方的可能性的.
更不用说面对以市盈率等所谓未来价值评估的股票市场.

股值本身就以及偏差了股票原有的价值,而流动性更会加剧这种偏差的扩大.
因为只要有公司价值扩大/盈利的可能性存在,那么就近乎必然地将拉高市场价格.
而尽管,此时的价格早已经不代表当前资产表现了.

但偏偏问题就在于,这种偏离看上去又是非常合理的.
因为在给定的未来时间段,如果公司利润保持在一定水平,那么折现的话,也确实能令人信服.

这就显得微妙了.
因为本质上,大家面对的都是各自计算出来的一个估值.
它跟公司现状有关,但没有必然地关系.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价格的波动在于是不是有足够令人信服的计算来反证其合理性.

看上去就是"因为它要涨/跌所以它要涨/跌"的互为因果的诡异境地.
它取决于有多少人信并跟近.

所以,在一个多数人都"理智"地遵循一些模型的时候,那么这个市场就似乎是科学的,因为能够被相应的理论说描述预测和解释.

于是,一个市场的正确观察方式取决于市场中多数人对某一刺激的同一反应.
而反过来,因为市场对某一刺激会做出某一反应,于是人们也慢慢会趋向同一条件反射.

这样看的话,难免会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市场的风格形成跟任何经济条件金融理论都无关,而只受第一批参与者的思维方式约束.

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或者说主多方法论之一.

就像该书所定义的投机行为一样,只是以市场反应作为价值衡量手段的一种方式而已.
也就是说,存在着其他的价值衡量方式.
比如回归债券本身.

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只是着眼点不同而目标明确.
从中获利.

也就是说,只要有差价的存在,无论是发现还是创造,那么就有利润空间.

明白了这点之后,很多事情就豁然开朗了.

比如说所谓商业模式.
要么是能够创造价值产生差价.
要么就是能减少成本.

而很多时候,这两者也并没有区别.
因为人都是为价值买单.

没有给人带来价值,又如何能产生转移和利润呢.

剩下的,就是如何定义价值的简单问题了.

反向代沟

看新版笑傲江湖的某些弹幕,忽然觉得代沟这个问题其实是双向的.

前人固然可以去了解和接触后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并维持某种程度的同步.
但是前人本身的生活背景对于后人来说,却未必有大的价值,从而引发反向的同步.

这个造成的问题就是,你所认为应该是常识的东西,后者可能会觉得新鲜.
而尤其如果前人试图借助这些所谓常识去宣传一些东西的时候,可能就不会有相应的效果.
因为对于后者来说,缺少了对应的上下文.

就像一个人也许觉得仙剑是神作.
但是,对于新生的人来说,可能是很难接受的东西.

而且,这种感觉也往往是记忆所修正美化后的感受.
即使本来不如何,但是经过模糊化处理之后,可以产生时代性的共鸣.
但是,这种共鸣对于新人来说,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为没有相应的背景经历.

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能够完全地同步后代人的所有背景知识,但是在交流和沟通的时候,依然会存在代沟.
而且这种知识背景的差距基本上是不可俞越的.
因为沟通及理解是双向的.

尽管有些东西可能会再次流行从而在新老之间完成继承同步.
但是多数情况下,是不会有此幸运延续的.
能够所谓流芳百世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而问题在于,一个人似乎并不能很确切地知道,到底哪一部分是对方所没有的.
因为对于前者而言,这些都是常识.

所谓常识,就是毫无怀疑的理所当然的前提条件.

这就有点有趣了.

也就是隐喻着,沟通始终是存在障碍的.

换个角度看的话,就是各代的文化总是会有其奇特性和差异的.
而有些微妙的是,这种差异可能并不是因为新生了什么东西.
反而是缺失了部分所造成的.

当然,事实上的差异更可能是同时由这新生和缺失构成的.
但是,这种缺失所造成的差异,似乎更为有趣.

因为缺失的部分并无所谓的优劣,而只是纯粹的空白所造成的.
也就是说,无论多好或者多坏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这一部分.

换句话说,从整体上来说,无论多么优秀的东西,都可能会消失.
而且这种消失,并不见得是后代不接受.
而是前辈不"给予".

所谓反向代沟

2013-02-19

Chrome扩展的碎碎念

假期长的一个好处就是,说不定很快就会闲的略感无趣想找些事情来做.
即使之前可能还想着终于可以休息了.

在家今天,心血来潮就想着写个chrome的代理扩展.

之前一直在用Proxy SwitchySharp.
想重新造轮子的原因也并不是不好用.
只是实在找不到什么事做.

另外一个原因是每次换个设备就要重新添加代理规则.
虽然也有现场的GFW list,但到底有多数其实是不用的.

于是,基于这个动机,开始便打算改改switchysharp,加个同步功能好了.

但是在看了相应代码之后,考虑到license是太喜欢GPL,于是只好放弃.
向上游的switchy plus看也是一样,GPL license.

只有原始的switchy是除GPL和MIT dual license的.
只是不知道具体什么情况是GPL,什么情况是MIT而已.

发邮件问作者,也没回复.
看来英文表达实在是太不堪入目了吧.

所以,只能重新开始.

不过要真是从switchy开始的话,改动还是挺大的.
毕竟历史原因,switchy时代chrome还没有原生的proxy只是,所以只能生成pac script然后通过对于OS的native 调用去修改系统代理设置.

看了下chrome的proxy api,其实也就三两行而已.

原则上来说,这几行就足够了.
手写一些pac然后save的local和storage里的话,就行了.

但浏览API的时候发觉似乎能够拦截浏览器请求,于是想,检测下RESET之类的,自动添加生成也省一些功夫.

于是,拦截了一些比较大几率是GFWed的失败请求,然后生成pac自动apply了.

到这里,本来也没什么事了.
但是忍不住想把能合并的规则,比如a.wordpress.com,b.wordpress.com之类的合并为*.wordpress.com.
于是这几天的事情就是调试这个.

结合自己几天的使用下来遇到的一些edge case,只尝试合并了二级域名以上的.
不然,像a.org,b.org之类的很容易合并为*.org,最后就变*了.

另外一点就是最初其实考虑到storage的大小限制,所以在记录失败网站的时候加入了计数器.
原始思路是想如果超出storage限制的话,自动抛弃计数小的.
毕竟,数值小代表访问频率低.

但最后还是没把这个限制检测加进去.
因为实际看了下自己的使用情况,实际条数也不多.
而且真到有必要的时候,大概也比较容易吧.

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偶尔浏览器会卡住一段时间的现象.
如果不是最近chrome版本自身问题的话,那就应该是并发访问一些数据结构造成的race问题吧.

也懒得去验证了.
简单地用alarms做延时修改和合并.

因为文档上指alarms的触发时间只是大约的限制,并不严格.
而且开发时候也没遇到特别严重的延时,大致能接受.

但是放到chrome store上之后,似乎就延时比较严重了.
推测是开发时候的调度优先级高一些吧.
于是只好最终去掉.

反正调度有延时,那竞争情况也顺应地会少些吧.

于是最终产品就是类似这样的.
http://goo.gl/HMZ5H
然后简单地写了个配置页面方便添加代理服务器.

至于实际使用起来,还是有些不太友好的地方.
如果网页是被RESET,那自然很好,刷新一下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是一些干扰性的,比如DNS污染或者干脆连接干扰,造成页面长时间加载不出来的话,只能等最终timeout再刷新了.

有想过想switchy系一样支持手工加入规则.
后来想想还是算了.
毕竟涉及用户交互,要容错的地方比较多.
行数应该少不了.

另外一点就是,看API的时候看到似乎能够直接修改请求结果.
这样的话,理论上,加个background page,然后把goagent之类的用javascript实现一遍也是可以的.
或者直接透明修改请求应该也可.

最后一点是关于这个窥探请求带来的一些风险问题.
毕竟所有请求内容都是可见的.
如果用来做些其他什么事情,加上用户可能不太关注的话,很容易出问题.

所谓技术的中立性嘛,协议或者API什么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
关键在于用的人.

尽管,设计的开始就应该考虑到这类API可能被滥用带来的问题.
但是,凡是考虑也都会有疏忽的地方,免不了一些看似常规的手段滥用.

就像TCP至于GFW.
技术角度看,完全是合理而且优雅的.

Don`t be evil.

爽文

去看了好东西. 坦白说,多少是带着点挑刺的味道去的. 毕竟打着爱情神话和女性题材的气质,多多少少是热度为先了. 看完之后倒是有些新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声音就像小叶. 只要说点贴心的话就能哄好. 也是那种可以不用很努力了. 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避难所小圈子抱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