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 证券分析.
一个感想就是,证券市场是怎样的取决与里面参与的人是怎样的.
因为这是一个纯粹的参与者之间的零和博弈.
尽管里面交易的是证券,而证券背后有各种各样的协议支持.
但在市场上,它的价值在于提供获利基础.
某种程度上来说,金融市场是个很可怕的地方.
它能够将所有东西变成可获利的.
就像公司债券本身只是一种融资手段,金融市场使得它具有相当的流通性.
而这种流通性本身提供了买卖可能.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买卖的发生就意味着差价的存在.
有差价就有利润.
所以,即使是最理智的市场,使得债券价格不会超过其固有差价的上限,那么理论上也是存在资金从一方完全流向另一方的可能性的.
更不用说面对以市盈率等所谓未来价值评估的股票市场.
股值本身就以及偏差了股票原有的价值,而流动性更会加剧这种偏差的扩大.
因为只要有公司价值扩大/盈利的可能性存在,那么就近乎必然地将拉高市场价格.
而尽管,此时的价格早已经不代表当前资产表现了.
但偏偏问题就在于,这种偏离看上去又是非常合理的.
因为在给定的未来时间段,如果公司利润保持在一定水平,那么折现的话,也确实能令人信服.
这就显得微妙了.
因为本质上,大家面对的都是各自计算出来的一个估值.
它跟公司现状有关,但没有必然地关系.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价格的波动在于是不是有足够令人信服的计算来反证其合理性.
看上去就是"因为它要涨/跌所以它要涨/跌"的互为因果的诡异境地.
它取决于有多少人信并跟近.
所以,在一个多数人都"理智"地遵循一些模型的时候,那么这个市场就似乎是科学的,因为能够被相应的理论说描述预测和解释.
于是,一个市场的正确观察方式取决于市场中多数人对某一刺激的同一反应.
而反过来,因为市场对某一刺激会做出某一反应,于是人们也慢慢会趋向同一条件反射.
这样看的话,难免会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市场的风格形成跟任何经济条件金融理论都无关,而只受第一批参与者的思维方式约束.
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或者说主多方法论之一.
就像该书所定义的投机行为一样,只是以市场反应作为价值衡量手段的一种方式而已.
也就是说,存在着其他的价值衡量方式.
比如回归债券本身.
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只是着眼点不同而目标明确.
从中获利.
也就是说,只要有差价的存在,无论是发现还是创造,那么就有利润空间.
明白了这点之后,很多事情就豁然开朗了.
比如说所谓商业模式.
要么是能够创造价值产生差价.
要么就是能减少成本.
而很多时候,这两者也并没有区别.
因为人都是为价值买单.
没有给人带来价值,又如何能产生转移和利润呢.
剩下的,就是如何定义价值的简单问题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