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4

外设的视角

前几天看到onlycoin的时候,有种这么久了,终于有点新鲜点的思路的感觉.

稍微浏览了下描述,本质上其实就是个复制银行卡信用卡等信息东西.
只不过是把这多张卡集中到一张卡上存储而已.

这个本身不是什么很激动人心的东西.
倒是这个集成卡的思路可以发散下.

毕竟,这个至少解决了卡太多的问题.

但是细想一下的话,其实还可以更丰富一下.
或者说实现上更优雅一些.

毕竟,直接复制卡这一点,总觉得不算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一个可能更折中的办法是自己发行一个信用卡,或者依靠银行发卡.
然后实际以这张卡消费,再通过一些协议跟back的其他银行卡和信用卡做对应的对账和销帐.

技术上来说,应该算是以其他银行卡和信用卡作为资产抵押的一种抵押卡吧.
或者说是信用代理.

这样的话,不仅可以给使用者提供一个unify的用卡体验.
更重要的是,实际的交易是经过自己发行的卡的.

换句话说,这里就比较微妙了.

技术上是可以得到所有经卡交易的明细的.
毕竟,第一步的交易对账是发生在这张unify的卡上.

于是,买了什么,消费了多少,刷卡频率这些都可以简单地统计和收集进来.
再进一步,对交易的卖方做一些统计和整理的话,也可以比较轻松地得到消费地点,类别等信息.

将这些信息做一下配对的话,也应该比较容易地可以得出一些消费的高频发生地点,以及某些地点的大致消费水平.
也就是说,可以得到一些地方的消费特征.

而有了这些信息的话,反过来做线下营销和平面广告的话,可能就更有一些针对性了.

加上有了消费习惯的数据积累的话,对一些季节性的消费行为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到.

预先能够得到一些消费序列的话,那么在销售上就可以把整个序列作为一个商品来考虑了.
这样的话,就可以考虑类似规模效应的策略了.

单点的盈利高低不再那么重要,因为可以从整个消费链条中摊平.
增收的点就在于如何让这条链条变得更长,或者说,激活潜在的消费了.

当然,能做到这些的也并不是完全因为有了unify的卡.
但是,能把线上和线下数据,尤其是跟交易消费相关的数据结合起来的,大概也就只有类似的思路吧.

目前的移动支付的话,还只是专注在怎么把支付从PC延伸到mobile上.

某种程度来说,还是属于一种"经验"迁移的过程.
把已有的模式,放到新的平台上面.

纯粹的平移的话,交易内容其实还是基于线上的产品交互的.

一些离线的交易,也只是通过一个代理的方式,转换成线上交易.

换句话说,其实还是以online的方式桥接offline.

但是,从所谓移动互联网的趋势来说,online和offline,现实和线上的差别其实是渐渐模糊.
或者说互相融合的.

这个从smart phone的普及,以及平板概念的复活就可以看出.
人是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但是又越来越不需要"显式"地留在互联网.

这个就要求互联网的一些功能尽可能地日常化,后者说物化.

这大概也就是一些诸如Glasses/Smart Watch之类的便携设备概念兴起的缘由.
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外设概念.

所以,按照这些思路的话,unify card也算是一种支付方式的外设概念.
它跟现在的手机支付的区别在于,看上去很传统,但是实际上包括非传统的部分.
线上和线下消费可以透明地结合在一起.

手机支付如果需要涉及线下的话,至少需要一种机制能够正确地识别商品价格.
或者说,能够从非标准的环境中,完成标准化的账户交易.
比如QR code里encode了完成支付所需的信息,以方便通过普通网络完成交易.

又或者商家能够便携地生成支付信息,然后让买家完成支付.
而这个,其实跟unify card就没什么区别的.
因为这个支付的生成工具本质就是类似POS机的东西.

所以,实际上,网络跟现实的交汇点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少.
有时候可能只是因为缺乏一些另外的视角罢了.

所谓"外设"的视角.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语双关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爽文

去看了好东西. 坦白说,多少是带着点挑刺的味道去的. 毕竟打着爱情神话和女性题材的气质,多多少少是热度为先了. 看完之后倒是有些新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声音就像小叶. 只要说点贴心的话就能哄好. 也是那种可以不用很努力了. 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避难所小圈子抱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