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leverage)大概是近两年来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比较高频的一个词.
一个是去年的股灾源因,基本认同是由于加杠杆和去杠杆造成的.
另一个大概就是各种互联网金融消费,即是花呗白条之类的信用贷款.
特别地是后者,在对待信用卡方便还比较谨慎或者相对有门槛的人,也因此走上了信用消费的道路.
虽然通常来说,这个并不认为是杠杆,或者至少不是狭义层面的杠杆.
本质上来说,杠杆是一种对时间的风险压缩函数.
尽管,在一般体现上,对应的可能是资本的信贷倍数.
但如果从投资角度上来看,加杠杆的行为可以认为是对某种行为的相对确定的预期回报所做出的策略.
比如对于某项投资,有着10%利润预期,那么自然从纯数学上来说,基数越大越好.
如果把这种预期投资展开,作为一种类似久期或者永续债券方式看待的话.
那么对于给定基数funding和杠杆系数leverage,和固定的每期return on investment ROI.
则加杠杆的总投入为funding * leverage.
则等价于在固定ROI n年之后的本息投入.
即使(1+ROI)^n = leverage.
相当于是把未来几年的收益提前兑现.
当然,实际精确些的还要考虑risk free interest rate等.
但直观的说,就相当于把这么一个n年的时间周期压缩到当下.
同时,如果把这种duration的看法还原成原来的投资行为.
那么对应的,投资失败带来的lose也就可以认为是被压缩的风险的兑现.
从这个角度看的话,加杠杆无非是把未来N年的某种固定投资回报几率的行为的兑现集中在同一时刻兑现而已.
这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概率上来说,lose/gain的几率应该是不变的,对应的数量也自然不会变.
但考虑到杠杆压缩之后,多次的相对独立时间变为单次实验,那么自然有存在的比较大的variance.
所以,就可能存在要么资本快速扩张,要么快速湮灭的情况.
于是,以这个思路考察信贷扩张的话.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信贷扩张有时候能产生一些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同时也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当前的信贷扩张是种什么情况呢?
大概就是十几亿人忽然明白了杠杆这种玩法,然后遇上一个市场的上升周期.
于是纷纷加杠杆意图缩短自身的财富累计时间周期.
这一点没什么值得评论的.
问题在于,这种杠杆/压缩能无限进行下去么?
即使抛弃单次概率事件的variance,使得leverage之后的mean return保持不变.
那么,因为时间/兑现周期被压缩了N年,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就是资本在当下被扩张了N年发展应有的数量.
在这个基础上看到话,也就是资本规模也随着杠杆而做了巨量的扩充.
有多少增长的资本在流动市场,那么也就意味这有多少对应的货币.
资本无限扩张带来的自然就是对应的应量计量货币的增长.
不考虑其他情况的话,也就是通货膨胀的对应增长.
但如果对于的消费能力和工资水平没有增长的话,那么就存在一个错级和断裂的可能.
错级是因为非资本运作带来的收益赶不上通胀的速度.
换句话说,就是"实业"相对来说就是亏损状态.
没有实际利润存在,也就意味着没有存在的价值.
当然,管制行业是另一回事.
但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实业的萎缩直接的结果就是终端消费的萎缩.
即使不做过度推演,很自然的一个结果就是资本虚热,而消费停滞.
一旦没有生产在作用,即使资本层面没有问题,社会层面的运转也会随之断裂.
一个简单的说明模型就是,两个人互相买卖房屋.
以为存在信用/信贷扩张关系,所以价格可以不断上扬.
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应的生产实物以支持这种不断攀升的货币/资本水平.
与此同时,由于信贷出口的关系,名义上的流动货币和实际的流动货币时间就存在一个差值.
以为增长的货币实际是互相买卖的账面流动,而非实际的消费促使的.
所以,一方面是信贷扩张带来的账面通货膨胀.
一方面是消费水平维持不变而总货币超发带来的畸形的流动性缺失/经济萧条,以及可能的实际的通货紧缩状态.
因为实际消费所需要的货币量并没有改变.
于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信贷扩张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并不是能一直无限延伸下去的.
而是应该存在一个理论的计量式或者定量限定,将扩张带来的时间压缩函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保证某种程度上的合理的预期收益/风险兑现.
直觉是,这个杠杆均衡点的函数,应该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跟收益率相关的函数.
放大到普世尺度的话,就是某种行业相关的加权函数或者多维向量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