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0

维度问题

下午在某猫咖啡的一个发散的延续.

可能以前也有过类似的想法,记不太清楚了.

考虑一个简单定义.
Revenue = Earning - Cost.
即利润为收入减去之处.

一般来说,maximize revenue的方式基本就是maximize earning.
但很多时候,earning并不是可以无限增加的.

尤其如果考虑cost本身可能跟earning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关系/受同一类变量控制/相关.

所以,如果考虑给定earning存在一个upper bound的话.
那么,剩下的maximize的思路就落在minimize cost/cost down上面了.

下午的思路是构造一个类产业链的闭环,也就是把cost转化为earning.
也就是做类似于把
Revenue = Earning - Cost
中的cost的符号允许负值.

这个其实也就是石油化工行业里常见的产业链的群聚效应.
把某个链条上的支出成本转化为收入利润.

或者类似与金融银行业对资产负债表的一些腾挪手段.
尤其是资产打包转售等,改变会计计量性质的东西.

这个从本质上来说,有点类似于剩余价值理论.

在既有的支出成本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把它从资产负债表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

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特例.

那么以这个角度考量Uber的话.

原则上来说,Uber是作为一种闲散资源的再组合利用.
一种类似中介/agency的东西.

从广义上来说,也就是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方式.

在之前考虑这个的角度是以附加值的形式所做的资源调度.

即,考虑司机用车作为一个既成现实的话.
Uber所做的是让这个事实支出的同时带来跟多的附加收益.
是在
Revenue = Earning - Cost
中对Earning做加法的一个思维方式.

如果这里尝试用cost down的思路看呢?

即不把Uber的行为作为对司机的一种added value,而是作为一种cost down的方式理解.

对于整个social group来说.
纯理想状态下,没有Uber等公共交通方式的话,那么就是一人一车的情况.

公共交通的出现,形式上就是对activities做了一个group/batch,缩减了对应的一些固定开销.
比如空气/交通拥挤度/燃料等各种广义上的公共成本.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把Uber理解为cost down的一种模式也不无不可.

跟added value相比,cost down有一个诡异/有趣的在于.

added value的角度里,某个行为是认为可以避免的,或者说可以层叠的.
以Uber来说,载不载人是一个可选项,获得收益只是一个better choice.

但是cost down的角度则是,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开销.
因为是必要支出,所以才存在所谓的缩减,而不是取消.

对于Uber来说,这个角度的立足点是整体社会效率,而不是个人效率.
某种形式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差异.

如果是个人效率角度的话,Uber的cost down就应该是直接补贴车主的费用等.
尽管,事实也是这样.
但对于交通等问题的cost down等,就被从设计上忽略掉了.

因为是基于个体层面的,所以社会宏观层面的这些因素是这个微观体系描述不了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Google所做的也是一种cost down方式.

因为对于信息的检索获取是存在overlap的.

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公共设施/公共调度,所解决的问题便是这类overlap带来的重复成本.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控制成本和提高附加值/开源和节流不矛盾的点在于维度层面的区别.

从宏观维度上做的节流/cost down措施,反馈到微观层面的话,就是某种形式的added value.
就像Uber司机的收益一样.

微观收益来源于宏观上的成本缩减.

顺着这个思路考察UberRUSH的话.
sharing实际上是multiplexing.

也就是把各个路径上具有类似职能/功能的点揉合在了一起,做了某种形式的复用.
从而减少某种形式的重复开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爽文

去看了好东西. 坦白说,多少是带着点挑刺的味道去的. 毕竟打着爱情神话和女性题材的气质,多多少少是热度为先了. 看完之后倒是有些新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声音就像小叶. 只要说点贴心的话就能哄好. 也是那种可以不用很努力了. 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避难所小圈子抱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