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7

积极意义

对于李文亮的死是没有太多悲伤和愤怒的.

它就是一个普通人,做了普通的事.
可能在后验的事实里证明,更多是一个热心甚至有点中二浪漫主义情怀的人.

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演绎结果,顾及旁人.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大规模的舆论推崇哀悼呢?

一个事实是当前疫情的蔓延情况很大程度上关联于各种不及时不恰当的反应措施.
这是一个基本被所有立场人接受的一个事实.

那么基于这个事实反推的如果之一就是,假设举措能够更迅速一些,结果就可能不太一样.

而李文亮所代表的事情就是当时可能的一个促因.

所以,这里面的逻辑在于,如果当时李文亮的发声产生了积极作用,那么现在的疫情情况可能就根本不存在.

基于这么一个因果关系.

普遍的悲伤情绪的一个点在于,为众人抱薪者,冻毙于风雪.

前半句是因果关系的复述.
后半句是对应的收尾写照.

缺失的 不可使其 是一个当然情况的否定实现.

一种自然朴素的伦理道德观念的错位证伪.
纯良风俗习惯的不现实性.

所以这种悲伤感可能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层面的自然反应.

那么为什么是以悲伤这种形式表现?
或者说悲伤的内涵是什么?

悲伤对应的最直观的一种情绪表现方式是哭泣.

如果以婴儿的哭泣作为一种最为纯粹的样本来说的话.
其隐含的是一种吸引注意的求助信号和顺推的当前能力不可及达的含义.

也就是一种无能为力情况下的求助性情感表达.

于是,这种悲伤就可以理解为是对于道德结果的不预期状况的一种无力感表示.

在于对一个常识性的道德情况维护结果失败的无能力表达.

那么愤怒呢?

愤怒的点可能比较多.

一个是抱薪行为的非公平公正性对待.
一个是对不公正行为的作为者的其他行为的不合预期结果的迁怒.

这两者本质上可以说是同源于一类悲伤情感.
不能干涉非公正行为的无能感.
以及对不预期结果的反馈修正不能感.

一种一致性的无能为力感.

那么归结起来,各种悲伤和愤怒情绪指向的内涵都是统一的无能为力的求助性表示.

无能为力 这个词隐含的一个信息就是尝试为之而不可得.
也就是存在一种干涉性行为失效之后的状态.

回溯一下上下文.
一个已知的因果关系演绎是,为众人抱薪者,冻毙于风雪,而国恒忧.
一种预期是,存在某种/类干涉使得,为众人抱薪者不使其冻毙于风雪,仓廪实,知礼节.

那么存在这种干涉么?

考虑疫情暴露的问题.

预警应对及时性不够只是诸多不理想环节当中的一个.

也就说,即便当时预警生效的.
也不能说就一定没有后面这些事.

当然,理论上来说存在各个环节都有这种干涉并生效的情况.
但是这个从结果上来说,干涉的有效性也是或者说至少是概率性的,而非必然生效的.

而这种干涉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对常规常理的一种重申性行为.
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不能称之为干涉,而是一种理所当然.

对于纯良风俗习惯的一般期待.

称之为干涉的原因在于,这种纯良风俗习惯的期待不能兑现.

而有多少环节是存在这种不能兑现的,是个微妙的问题.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悲伤情绪的存在在于有不现实的预期的话.
那么,剔除这种不现实预期假设的话,其实是没有什么波澜的.

只是不见得有什么太多积极意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爽文

去看了好东西. 坦白说,多少是带着点挑刺的味道去的. 毕竟打着爱情神话和女性题材的气质,多多少少是热度为先了. 看完之后倒是有些新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声音就像小叶. 只要说点贴心的话就能哄好. 也是那种可以不用很努力了. 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避难所小圈子抱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