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4

难民心态

大概是上周的这个时候吧,发微博的时候出现了未曾见的异常.
登录web端看了下,原来炸号了.

也尝试看了下解决方案,无非投诉再身份认证之类的.

想了想,还是放过彼此好了.

毕竟有时候你也不知道哪些能发哪些不能发.
或者说什么时候能发,什么时候不能发.

再者,从审核人员的角度来说,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一方面也算主宰了一个人的cyborg生存权.
一方面对它个人来说,也是一种达摩克利斯/负担.

毕竟,所谓的宁错杀不放过.
基层执行的点滴过错,其实可能是未来一个不是它能承受的一个事情的结束点.

就像地铁的安检一样.

尽责各自遵循大概是当前语境下一个较优的解.

毕竟当真出事的时候,前线人员失职追责是在所难免的.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躺平是各种层面意义上的一个最优解.

当然,说完全看的看也是说不上的.
毕竟,也算事十几年的账号,差不多就是微博内测第一天开始.

碎碎念也有几万条.
说没有一丝的惆怅感叹,也是不真实的.

想想,上一次类似的事情就是中二时期的QQ空间.
大概也是十几年前大学的时候,某天几十篇千字文的空间说不能访问就不能访问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两件事都算是一种关键节点的缩影了.
 
至少从个人层面的经历来说是这样的了.

放弃幻想,直面当下.

有些事情就不是自以为的长袖善舞能辗转腾挪回避的了.

就像前面说的.
很多事,并不是一个人的决策活或者说能动性能解决的.

每个人无非只是一个庞大系统里的一环.

当然,这也不是说某个单独的现象.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其实审查基本上是一个必须活着说必然的东西了.

每个平台都有着自己的立场和尺度在.

之所以早期互联网有一度的乌托邦式氛围.
就像最典型的Google的don`t be evil信条.

每个个体,或者说每个存在都有着自己的底线,和恪守标准.
而能不能坚持,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尺度/掌控的东西.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其实就是所谓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而相对的,greater power和greater responsibility的同时,并不是保证始终是rightful的.

至少这个从不论是个人,还是受众,还是一般围观群众来说,对错和界限这种事情都是游移不变的.

就像社区管理的悖论一样.
你可能不希望有不友善/有害的信息伤害社区的发展,但同时这种想法带来的界限的consensus的达不成本身就是一种破坏.

所以现在谈的web3.0/去中心化,也不过是某种逃避主义而已.

形式上跟拉黑屏蔽做echo chamber是一个道理.

这个还只是平台向善的一个层面的东西.

而作为平台这种influencer中的influencer,即使是从商业角度来说,利益驱动导致的垄断和刻意的引导也不是什么新知识了.

像现在的反垄断抛去一些因素,本质上就是一种趋向明显的objective执行的结果.

也就是算法层面所谓的converge.

而更广义地来说,社交媒体造成的复杂性和声音的多样性也早就了一种管理上的under scale的问题.

不管明里暗里还是形态上的差异,各国的一致的点其实都在于如何能够保持层级结构的执行效率甚至于说执行可能性.

区别只是手段和实现思路的关注点差异而已.

可能用个稍微远古点的流行此来说,就是失控下的各种自救和self healing尝试.

至于能不能成功回到过去,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再回头谈谈Web本身.

封号活着说更泛化的来说,平台追求系统稳定性的手段.
也就是The matrix里Agent smith和Neo的关系一样.

各自不过是by design的角色和命运而已.

从个人或者说从非平台的角度来说,当前Web的风险点在于digital asset的虚无性.

大白话来说,就是实际上你并不能控制你的虚拟身份的存活性.
平台理论上可以完全抹杀掉所有痕迹.

即使是一国总统也是如是.

越是大和基础的平台应用设施,越是被依赖的应用.
就越是本质上持有者一个人的数字存在意义.

这也是为什么说国民应用和大平台渐渐需要被反垄断和强调数据安全与管控的一个点.

形式上来说,这个就是数字时代的暴力机器/机关.

所以,民用即使不是不行,也是有一个更好层次的前置需求在的.

如果真的要有一个Web 3.0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出于个人角度的困境的话.
去中心化多多少少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概念或者说思想.

去中心化并不代表着没有平台的存在.
也自然不能保证平台不会走着如今的权力与边界的管控困境之中.

而且可能更重要的一点是,即使是去中心化这个概念,隐含的还是没有脱离掉数字身份/digital identity这个概念的存在.

无论实现形式是如何,一个ID也总是有办法是不可达到/reachable的.

所以回过头来看.
会发觉,这里其实还是Web 2.0.

还是social network的思维.
还是一个以可标识的人或者身份的思路.

无论目的是交友聊天还是其他.
需要的都是唯一标识某个活跃实体.

也就自然的不能回避掉如何鉴定这个实体的问题.
以及如何拒绝resolve这个实体的问题.

所以当想逃离web现状的时候,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如果说无论Web 1.0还是Web 2.0以及可能的Web X.0都一致的原教旨/初始理念的话.
就像两个时代都显著的Google曾经的愿景一样,让一切变得可检索.

换句话说,无论哪个时代.
Web给人的实质需求其实都是信息的流动和获取.

而在经历了凡此种种之后,回头看.
信息的获取和digest需要有标识这种东西么?

或许需要.
因为你可能需要authority或者credit.
或者只是为了减少fact check的负担等等.

但是仔细想想,这是必须的么.

也并不是.

每个人应该有每个人自己的判断方式.

可以是Web 1.0的,也可是Web 2.0的.
也可以是其他的.

比如untitled,anonymous等等.

重要的还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所以可能来说,跟准确的来说是选择的权力.
或者说不依附特定形式的能力.

这么想的话,可能更合适Web 3.0的概念其实是一个更简单的概念.

难民心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爽文

去看了好东西. 坦白说,多少是带着点挑刺的味道去的. 毕竟打着爱情神话和女性题材的气质,多多少少是热度为先了. 看完之后倒是有些新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声音就像小叶. 只要说点贴心的话就能哄好. 也是那种可以不用很努力了. 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避难所小圈子抱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