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5

谈谈经济代价

前两天想看下国外实际的经济情况.
尤其是服务业方面.

因为忽然想,现在的国内情况如果没有lock down是不是会真的好些.

想了下,就找Airbnb的财报看看.

也算凑巧地,刚好那两天出一季度报告.

大致的brief是说录得有史以来最大revenue增长,甚至比2019同期也就是疫情前更好.
看起来确实是恢复中的样子.

疑问点在于这个是否跟降本之类的有关.
即增长的原因是数量带来的利润增长,还是说营收上的增效带来的增长.

shareholder letters里的数据是boooking也比2019同期增长32%.
所以至少从这点来说,整体销售确实是上去了的.
而且数量上来说,也可以认为是行业复苏增长了.

另外一些数据可能要注意的就是.
一个是疫情后的模式变化.

non-urban book比2019增长了80%.
而类似的就是所谓high density的urban destination book恢复到接近2019的水平.

看后面的数据大概是占比从41%增长到46%,2019的水平是58%.


另外一个即使long term stay的数量比2019是翻翻的水平.
这里long term是指居留大于28天的订单数量.

再一点就是Average daily rates的变化.
字面数值是168刀,同比2021增长5%,但相比2019增长了34%.

自述的原因一个是因为non-urban的单价普遍较高.
另一个是涨价因素.

而5%的同比增长就主要是涨价.

这里或许可以理解为通胀的影响.

所以如果粗暴一点的话,可能可以把great resignation和great inflation带进来看待这个意料外的增长.

通胀带来的数值增加.
以及工作模式/理念变化带来的人口从城市向周边迁移的一个产物.

当然,人口迁移影响这点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数据支撑,只是一种发散性解释.

所以如果要用这个来解释/推导是否经济复苏的话,可能得追究下non-urban增长的实际动机了.

因为从数字上来看,revenue的增长应该就是来自于non-urban的增长.

一个纯猜测的原因可能跟最近各国的去疫情化政策有关.

减少了各种诸如口罩和出入境方面的限制.
加上WFH以及前期lockdown带来的封闭情绪,所以需要至少短暂换个地方生活.

也就是所谓的报复性出游.

那么基于这个假设的化,需要考虑的就是可持续性.

或者更一般的,如果只是paradigm shift的话,作为消费指标来考察经济状况的话,可能就意义不大.
至少从纯Airbnb的数据来看的话,并不能完全反映消费链条的情况.

另外一个可能又参考意义的就是失业率数据.
看消息是美国失业率创新低.

那么从就业的角度来看的话,应该至少不在衰退的范围的.

至少目前为止.

但可能同样的又报复性因素在.

所以问题可能在于,经济指标恢复/增长的持续性问题.

回到最初的问题.

如果没有这轮lockdown,经济状况会好些么.
这个问题应该是肯定的.

至少以Airbnb相关类似的行业来说,至少是不会比之前差的.

这是cost.

于是,从ROI的角度来说 ,lockdown解决了什么问题,回报是什么呢.
也就是核心的,值不值得的问题.

lockdown带来的是各方面的流动性的降低甚至于停止.
而且这次影响比较大范围的还有一点就是物流网络的阻滞.

减少流动性的初衷是omicron的扩散模型.

所以一个直接汇报是感染人数.

当然,这个可能要把上海作为特例排除在外.

单独不考虑的原因是另外一个话题.

保持少的感染人数的收益是少的病例.

那么反过来,病例多又什么影响呢?

两个相对主流的观点.

一个是医疗资源的挤兑.
另外一个是孪生对立观点,轻症易自愈.

如果站在第一个观点的角度计算的话,是容易得出lockdown回报率相当的结果论的.
因为无非就是医疗还是其他社会基础服务谁崩溃/失能/瘫痪带来的连锁反映的问题.

尤其如果再追加医疗是一个不能短期靠人力/资源投入就能补足的前提.

后面一个观点的否定结论也来源于类似的推理依据.
只不过在于,轻症不会对医疗系统产生负担.

一个近似描述就是易治疗/不占用或者占用医疗资源少.

这个的criticize可能也相对容易做.

可以粗略推算下人数和感染率/传播曲线,再根据治疗分布概率换算消耗和医疗资源总量,看是否再容忍区间.

按omicron重症率千分之三算.
2020全国医院床位910w张.

全部床位作为重症使用的话,大概容量是30.3亿人.

当然,全部作为omicron使用是不现实的.
算10%投入的话,是3亿人.

这里又几点需要明确的.

一个是计算是以全部人同时感染折算的重症病人数.
一个是假设可以有10%的床位供应给这额外的病患.

所以它的缺陷在于,一实际上也是不现实的条件.
二是并不存在这10%额外床位.

或者说二需要有一个牺牲替换的价值计算模型.
即用新冠重症患者替换其他病患带来的收益.

随手查了下omicron的infection rate.
大概是3.8-5.2 千人每天

当然,这个数据源还有一些可能比较争议的数据就是低龄儿童和黑人的感染率.
普遍大于10.

用上海人口做个简单试算.
2022的数据大概是2800w.

用千分之4做infection rate的话,就是11w人每天.
重症率千分3算就是每天336人.

一则新闻数据是上海50w感染,重症259例,危重28例.
用上面的推算数据缩放下50应该是理论1500左右的重症数.

这个差异可能更多的伦理收益/回报.

再看床位数.
2020的一个数字是16.15w.
如果按重症的治疗周期是7天床位需求的话.

那么就是大概2.3k左右的资源需求.
折算下就是差不多1.4%的床位需求.

似乎也是可接受的范围.

尤其再当前政策开辟专门的发热门诊资源的前提下.

也就是说,当从重症这点上来说,lockdown的收益更多是伦理上的.

然后考虑轻症的负面影响.

还是用千分之4感染率做计算.

按写字楼单层400人的密度算,也就是大概会有1.6人感染.
居住按1梯4户28层,三口之家折算也差不多是400人.

这么看的话,感觉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当然,前提是这个千分之4的感染适用于这种人口密集的场景.

于是总的来说,lockdown的收益从重症收益和轻症影响两方面来看的话,代价确实过高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爽文

去看了好东西. 坦白说,多少是带着点挑刺的味道去的. 毕竟打着爱情神话和女性题材的气质,多多少少是热度为先了. 看完之后倒是有些新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声音就像小叶. 只要说点贴心的话就能哄好. 也是那种可以不用很努力了. 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避难所小圈子抱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