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3

从觉醒年代谈起

最近在补觉醒年代,发觉有几点细节蛮有意思的.
或者蛮值得把玩的.

一个是新青年单价2毛多.
按照0.2银元理解的话,相当于现在什么概念呢?

Gemini给的人均年收入数据在5-30银元的区间,因沿海和地区已经行业属性而不同.

按30银元年收入等价现在6k月社平工资换算的话,大概一银元等于2.4k.
那么一份新青年的售价大概就是480.

然后是李大钊给工人垫付住院费的桥段.
也是大概30银元.

不换算的话,也就是小孩住院差不多要工人一年工资收入.
换算的话,就是住院费用在7w2.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李大钊担任编辑的月工资刚好也是30银元.
也就是说当时的一个报纸编辑的月收入等于工人的年收入.

月入7.2w大概就是现在互联网干活的主力中层的收入水平.

从这点看,Gemini的数据倒也不是完全不make sense.

另外一个剧情是陈独秀拿了120银元的稿费准备给儿子.
算人均一年学费60银元的话,两年工人收入,折合现在14.4w.

另外一个就是蔡元培和陈独秀的工资.
里面提到北大offer的是300银元的级别.

月薪72w,年薪800w+,倒也算符合现在对应的互联网收入分层.
尤其是这个package是纯现金的.

于是,在Gemini的这个框架下,回头看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的社会体感.

480一份的报纸,折合60美元.
如果当作月刊订阅的话,一个月240美元.差不多就是OpenAI之类的最高订阅费用.
服务的主力提供群体是差不多年薪百万的那群人.

那么一个不太离谱的现代代换就是新青年属于鼓吹AI颠覆传统产业的影响渠道.

如果考虑和保皇派文化之争的符号变换来看的话,大概就是马斯克的X对左派传统媒体的叫嚣颠覆.
或者说是抖音渠道的AI卖课风潮.

当然,倒也不是揶揄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的意义,只是做这种转换可能会有一种更具有现实性的实感.

毕竟,如果考虑后面各自的命运归途的话,会对什么是革命和理想有可能一些不太一样的体会.

就像不管是恨国还是粉红的人,放弃年薪百万去投身一个高风险或者说崇高而直面死亡的事情,是需要怎样的使命感这件事有些比较现实的对价.

更不用说那些年薪千万的人了.

而另外的一面可能更容易陷入沉思的对一些人事的价值的重新认识或者说思考.

跳出历史来看的话,或者说从传统历史教科书里,很容易对新文化运动做出具有局限性的评价.

但是如果身在历史中,又如何能做出这些评价呢?

影片里陈独秀有学车夫吃老北京火锅的桥段.
所以你也不能说他不接地气,不了解中国.

但是当你把年收入的差距摆在那里的时候,把一份新青年的售价和普通人的收入水平放在一起评论的时候,可能就有一种不由自主的荒谬感了.

即使不把白话文之与文言文的话语钱争夺视为如今的渠道流量之争.
但从受众的多寡来说,这个命题本身就站在了一个不属于他的高度.

因为这并不是大多数人能够第一手触达的.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为什么各种主义都救不了中国的原因.

而在这种VC/投资都狂热的倾注在这个风口的时候,有人能提出走工农路线是怎样一种insight.

所以有时候你很难说历史是偶然还是必然.

当然,这些都是基于Gemini的基准收入是符合事实的前提.

作为cross check,deepseek给出了另外一组数据.
主要的差异在于除了地区要素之外,还有城乡差距.

跟剧中的编辑收入对比的话,跟DeepSeek的数据是比较吻合的.

大学教授200-400银元,编辑40-60.
城市工人在8-15银元月收入的水平,这个跟Gemini的出入比较大.

不过继续看的话,农村佃农的年收入确实差不多在年20-50银元的范围.

自耕农的收入会高很多,在50-100银元的年收入水平.
不过这部分应该属于后面所说的小地主/富农.
毕竟是自有土地.

按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民并取55下限的话,倒也不能说是错的.

总的来说,可能对于沉默的大多数这个表述需要有更多的角度看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瑕不掩瑜

新加坡哪吒2终于上映了. 也终于有机会去看了. 客观地说, 剧本应该是还算可以的.但是叙事成熟度还是不太够. 虽然哪吒二阶重生的片段确实很打动人,但切割开来看的话,缺少一个比较明显的叙事主线. 或者说在剧情长短安排上还是有些不太平衡. 像第一关的土拨鼠. 作为一个单元片段放出来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