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议的一般结论是通过日元升值解决美国的债务问题.
那么,为什么日元升值能够解决美国的债务问题呢?
相对来说,日元升值对应的就是美元贬值.
如果说要解决的问题是美国债务问题的话,那么形式上来说,美元贬值就意味着以日元能够cover更多面值一定的美元计价的资产.
从交易的角度来说,如果预期美元贬值,那么第一想法自然是通过置换美元计价的资产为其他货币计价.
直到美元汇率稳定的时候,再置换回美元资产从而实现以美元计价的套利.
以美债债券方,即债务方美国角度来说的,在due date有一个确定的美元偿付额度是已知的.
那么如果能够通过以上套利手段的话,相当于能在美债到期之后,手头上又多出一些美元.
形式上来说,就相当于通过这种套利机制凭空消减了一些美元债务.
而从另外一角度来说,如果需要构成这种套利的话,就需要一个途径或者方式把美元计价的资产置换为其他升值货币计价的资产.
在广场协议的上下文里,这个资产就是最直接的日元货币本身.
看广场协议的内容,也可以看到.
日本政府还同时承诺了开放国内市场和金融货币自由化策略.
这本质上就是允许外资持有各种形式的日元计价的资产.
当然,从日本的角度来说,就是扩大了外商投资的入口.
形式上也有利于拉动国内产业的快速发展.
实际上,考虑广场协议的年份是1985年.
同期中国在做的就是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叠加百万大裁军,all in经济建设.
这个从结果上来说,算是邓小平赌对了.
不过这里想强调的是广场协议背后的时代背景.
也是某种形式的产能过剩,然后通过广场协议形成了一个倾销的输入点.
某种形式上来说,中美建交和后来的中英香港问题能以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谈下来,也有一定甚至相当的影响.
既然从形式上来说,广场协议是一个win-win的策略.
毕竟一方得到了债务置换和过剩输出的途径,一方得到的资本和市场扩大以及国际影响力提升.
那么,为什么谈到日本失去的20年的时候,又常常归因于广场协议呢?
这两者实际上也确实互为因果.
因为广场协议的目的或者说至少50%的构成在于美债问题.
而当这个债务问题解决了的时候,另外50%是否成立就不再协议范畴了.
前面所说的套利机制的第二段内容就是把日元资产转换回美元资产 .
这里自然就涉及到日元资产的忽然抛售和经济规模不对等的洪泛效应了.
虽然微观上可以有比如不对等开放和贸易限制,或者说房地产泡沫以及银行系统僵化等问题.
但宏观上来说,还是由于日本本身没有办法承接这个过渡时期的资产溢价导致的.
类似的就像近代的几次金融危机,比如97亚太金融危机和次贷.
杠杆奔溃的本质是没有一个缓和的承接反应过程.
然后看看现在所谓的新广场协议或者说美债问题.
逻辑上来说,这个套利和化债的方式还是可行的.
但问题在于这里需要有一个能够被捧起的其他货币资产.
中国本来可以成为像当年日本一样的win-win对象的.
毕竟境况需求是差不多一摸一样的.
但是它跟中美对抗这个另外命题冲突.
而至于为什么中美对抗是个命题则是另外的话题,暂且不表.
所以,它可以是人民币资产但又不能,至少不能完全是人民币资产.
那么除开中国之外,日本或者其他经济体行不行呢?
能不能的关键在于有没办法构成一个有效的套利交易方式.
或者更直接地说,美国能够买/投资什么看起来值钱的东西么?
几乎没有.
全球化的发展已经使得除了中国市场之外,美国没有其他可以购买的资产了.
而且,就制造业来说,也与America first冲突.
那么,如果不能够找到一个有升值潜力的货币/资产标的,那么要构成交易链条就只能从让美元贬值这个角度来说了.
于是回头看无差别的10%关税和可能的对欧洲50%关税.
关税的直接作用是对于美国国内消费价格来说,直接加上对应价格的百分比.
按照简单的基于商品交易的的汇率形成理论来说,就相当于美元贬值10%.
事实上,从看一下4月1号前后欧元日元对美元的汇率的变化,虽然没有升值10%,但7-8%是有的.
而看台币兑美元汇率则更清晰.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关税问题的话.
差别大大额关税可能反而是一种不太现实的策略.
比如如果针对欧洲征收50%关税的话,那么理论可能要求欧元兑美元升值20-30%.
那么它的问题在于动态计价下,日元人民币跟欧元以及美元的汇率会如何浮动呢?
通过比较详细的商品交换和可替代性当然能够算出一些定性和定量的结果.
但是这种系统抖动可能并不难保证最初的化债目的能够实现.
所以在还有其他方案的前提下,这个更多的是一种姿态和叫价要求.
但是万一呢?
考虑路径的话.
美国如果对欧洲征收某种不特定品类的高关税的话,形式上来说可以是迫使替代品计价的某种升值.
比如如果针对欧洲出口的汽车征收关税的话,那么对于美国从其他国家进口的车辆就存在某种加成的汇率影响.
因为以美元计价的角度看的话,替代进口的价格更便宜.
从而间接地构成替代品货币相对于欧元升值,从而传导为对美元升值.
当然,这里不可能是中国的汽车.
但可以是当前中国对美出口的其他产品.
假设通过这种方式构成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
那么,对于化债这个核心问题有帮助么?
因为虽然只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但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形式上就是实现了美元贬值.
而这个过程中也不要求美国置换人民币资产,可以通过持有其他资产规避持有美元资产从而形成套利.
但这里后续跟日本剧本的区别在于,如果按照广场协议模版的话,需要把诸如其他货币资产置换回美元.
那么同样的日本面临的体谅问题就会继续考验这些经济体.
而即使中国没有直接参与在这个场景中,也会因为连锁的关系而收到牵连.
毕竟一方面的出口替代也依赖的这些经济体.
另一方面,也是当今贸易网络的复杂性内涵的无法独山其身.
一个可能不太舒服的结果就是不得不最后出面bailout这些抛售资产.
它可以是一个机遇,毕竟在国力足够支撑的情况下,最坏也无非是前几年的全线出海场景.
但它更大的风险或者说问题在于这些资产的价值还存不存在.
尤其考虑中国威胁论的背景.
可能很多国家和经济反倒是乐见其接受,甚至一开始就考虑借机处置有毒资产变危机为风口的.
某种显而易见的决策自然是某种特定形式的闭关锁国独善其身内循环.
但是这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都存在着非制度性的内部外部阻力的.
而且借助流浪地球的世界观,这最终也不可能是一种妥善的解决方案.
所以,如果面对接下来的请君入瓮可能也是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