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新词.
比如苹果小区.
还有一些就是比较热点的话题.
比如预制菜.
然后发散了下,想到了解构主义这个词.
本质上来说,之前的所谓互联网黑话体系,其实也是某种解构主义.
甚至往大了说,短视频以及互联网本身都是依靠某种形式的解构主义支撑的.
用某种冲击性,或者说新鲜的词/话语形式去尝试高度覆盖某种更大范围的事物和现象.
就像现在正在做的,用 解构主义 一词去试图概括和定性一种现象.
它的问题在于,容易把一些事情简单标签化.
诚然,从语言进化的角度来说,确实需要并且必然也会存在新词和以一种新的抽象形式概括总结某类现实的形式.
但反过来说,也不能说所有的简化抽象都是合适的.
就像预制菜,某种语境下是充满negative含义的.
而苹果小区,则是跟某种形式的高级感混合在一起.
从体验上来说,一听到词出现基本上就定下了整个表述的氛围和立场.
但实际上来说,什么是预制菜,什么是苹果小区,这是一个比较虚无/undefined.
或者说其实是没有一个相对准确严格的定义去区分的.
它更多的是表达了某种预期中的情绪和意图.
这就有点像LLM的hallucination了.
你根据一个词汇predicate出来的东西,其实从第一开始就决定了基调.
而反过来,形式上的,既然首词或者说关键词决定了一个人对某种表述或者某种食物的情感变化的话.
技术上来说就能通过rephrase去控制影响甚至是构造植入观点.
比如当用计划经济开头描述一项措施,和以市场驱动开头描述一项政策.
听众的情绪反应和接受程度可能从前几个词就决定了对于后续的具体措施的认可/反对程度了.
而同样地,如果先叙述细节,再加上冠词定性.
那么听众可能就对条目本身更为中立,转而对提出人的立场存在区分质疑了.
更复杂的情况在于.
当你吃的一个东西的时候,对于食物本身的判断可能就被迁移了焦点.
从是否喜欢是否好吃等更纯粹具体的地方,转移到一个可能定义不明确,但是有着明显正负情绪印象的点上.
以及由此延伸的对于关联词汇的情绪和接受程度变化.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说之前社会的被影响程度更多源于信息差造成的不对称,或者说不全面的话.
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更多的是这种相对复杂的植入形式.
或者说源于某种信息过剩之后的,出于自保也好,效率也罢的一种对digest需求造成的某种依赖性引发的misleading.
因为信息的多元化和巨量话,选择一种高度概括的,或者信息浓缩程度足以覆盖大部分话语场景的词汇,去处理和应用某种立场表达.
与其花两个小时看一部电影,不如花五分钟看剪辑加上评论,快速地吸收.
然后迫不及待地奔赴下一个需要处理的条目.
至于吸收了什么,反倒不是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重点.
从这个角度来说,各种女权或者说社会意见群体的割裂,归根到底可能还是接受信息流派的差异.
毕竟个体上来说,数量特征上决定吸收的核心思想是类似的.
观点冲突立场对立的不过是因为不同宗门而已.
大多数不过是被某种关键词注入的观点表达.
形式上来说,可能就像一个巨大的诈骗园区.
不同隶属的团体有着各自固定的话术范本,互相套路着对方.
这么一想的话,人类本质是复读机这个解构主义的注释可能还是颇合时宜的.
或者相应地,可以说人类本质是LL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