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看一本讲犹太人的书. 里面的一些内容带来的联想比较有意思. 犹太人的经商理念里,借贷似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从现代经济的概念来说,这是杠杆行为. 但是,从另外一些角度来考察的话,似乎也能挖掘出一些东西出来. 事实上,不论是所谓的杠杆,还是直接的借贷,本质上说,就是将一件东西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回归到人身上,并且局限点说,就是把一个人暂时不用的/处理优先级比较低的资源转移到急需的/处理优先级比较高的人手中. 就借贷来说,是从资本充裕到资本急需的转移过程.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转换/汇聚到过程. 不考虑借贷双方资本数量级的关系的话,借贷本身是一个资本重定向/重定义的过程. 简单点说,就是把资本从一个形式转换为另一个形式. 这个的意义在于,如果把它推广开来,其实能在很多地方找到相似的痕迹. 比如腾讯QQ的在线时间累计等级体系. 用前面的话说,就是把用户的时间"借"过来,沉淀成为量化的"固定资产",然后进行资本形式的转换,变成一种会员体系,回过头来"贷"回给用户. 其中的重点在于,把零散的时间收集起来,变化为价值. 从用户层面上看,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把支出收益比最大化的过程. 在没有会员成长体系之前,付出的在线时间是0回报. 而又了之后,价值在于所谓的QQ等级. 虽然实际上,这种收益是腾讯认为制造出来的. 但不可否认,这是一种一定程度上的双赢局面. 延伸出来的一个话题就是,如果发现这种最大化收益的方式呢? 回溯到QQ会员上. 可以看出的是,关键点在于找到支出项. 或者说成本项. 就像做理财,要优化收支状况,先要知道收入支出的的详细情况. 对于做产品来说,就是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发现支出状况. 同时改善之. 于是,当把用户在线时长考虑到支出项目之后,就很容易有把支出变为收入的思路. 换句话说,就是想办法让用户的每个操作的价值最大化. 想想WOW的成就系统,其实差不多也是这个思路. 把用户的各种零散行为汇聚提炼,尽可能地将之变回可视,可衡量的东西. 认为地制造出价值所在. 这是第一次层面. 也就是从用户角度的增效投入产出比. 第二层面应该是对service provider的实际利益来说的增效. WOW的成就系统通过设置阶梯式的成就,由简入繁地"培养"用户行为,从而将这些行为成为游戏的一种玩法. 从另一个层面推动游戏本身的多元性而间接提升游戏价值. QQ的会员体系则是通过反向促进在线时长增加了用户粘性,从而进一步回馈回整个QQ生态系统.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类似螺旋型的推动方式. 先推动用户观感上的投入产出价值的提高(等级/成就),然后在提到一个程度之后,介入. 用一句白话说,就是设个套,入套之后圈之. 因为一个普遍的理由是,人们对于已经获得的东西,通常第一观感是继续持有. 所以,对于等级制度/成就系统,大多数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一直追入下去. 所以,根本的在于如何发现支出,并尽可能把它转换为收入.
2010-11-28
发掘用户的支出成本
2010-11-22
谈谈通胀以及其他
中国的经济是个很神奇的存在. 一方面对外出口产生巨大逆差,美国人喊着要人民币升值. 另一方面国内却物价飞涨,已然是通货膨胀的姿态. 贸易顺差产生的财富貌似不能被国内自己消化. 加之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创汇回来的美元需要转化为等值的人民币才能进入正常的国内流通渠道. 于是,结果就是随着外汇继续创新高,印钞厂的工作流水线也跟着创新高. 一般来说,在这种贸易顺差的情况下,由于一国的自我消耗循环,从长远来看,是会自动平衡两国间贸易出入和货币情况的. 理由是,在充分自由的前提下,顺差要么沉淀为国民财富,要么成为流通中剩余的部分,从而因通胀带来变相的贬值,导致贸易中的差额优势减小. 中国目前的出口贸易还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在产业纵深度上层次比较浅. 换句话说,出口企业的创汇很难通过产业链带入到其他行业,从而形成比较健康的资金循环. 创汇产生的财富,还是主要集中在个人/小团体上. 如此巨额的财富是很难通过个人的纯消费行为进行消化的. 而产业的纵深感不强,也阻碍了其对资金的消化能力. 于是,便产生了目前所谓的莫名热钱. 中国经济系统里,比较缺乏各种可靠和有效的金融手段. 于是,剩余的资本既不能通过直接反馈回各行业中,也不能通过金融手段间接地作用于市场. 那么,囤积的资本如何处置? 想想高热的房地产市场或许能找到答案. 除了金融手段之外,最为保险的保值方式莫过于投资于不动产. 既有抗通胀的天然优势,有不失为一个合适的增值投资途径. 于是,可以理解为何如今的房地产行业如此火热,资金不断. 即便是有所谓的调控手段在,也阻碍不了高企的房市. 究其原因,还是这股热潮并不是由一般消费需求导致的,而是由于巨额资金的消化不了所致. 回观央行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准备金上调和加息. 这些,相对于正趋火热的地产市场的收益比来说,是很难拉动资金回头的. 另一个也许可以说明问题的就是,几次对于其他物品的物价哄抬行为,表明着这股自己在寻找除了房地产之外的消化渠道. 或者说,房地产不过是一种选择之下的表象而已. 即便说能通过及其严厉苛刻的手段限制房价/地产发展,也不能避免出现第二个"楼市"情况. 因为其根源在于无法消化的营养过剩. 那么,普遍程度上的物价上涨和通胀味道如何解释呢? 这也许不过是经过漫长的消费扩散之后,资金终于有一部分反馈回正常流通领域的结果. 就好象说,一股洪流结果蜿蜒曲折的途径之后,终于有一部分变成细流回归到各个田地. 也就是说,"财富"的某种程度上平衡的结果. 从少数人手上接过多次流通交易,对宏观流通量产生的微弱影响. 如同当初迅猛的房市一样,如今物价的上涨不过是一种比较缓和迟缓的上升房市而已. 如果找不到缺口,无限期的上涨是可以预期的. 但这并不意味这回发生通胀或者说货币贬值. 至少,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这种情况还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原因在于,这种流通消化方式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也就是说,明显的货币增发感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反馈回市场. 加上掌握资本的少数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投机机会,进行再次的财富聚累. 其结果最直接的便是财富从穷人手上转移到富人手上. 通过资本话事权进行市场的投机操控,从而吸引其他资本进入,然后快速推出. 这是一种劫掠式的财富增长方式. 从宏观层面上说,就是越来越多的财富掌握在越来越少的人手上. 把这种非平衡的分配方式推向极致呢? 假设政府还存有控制能力的话,自然最后会对财富入口进行限制. 也就是就以抑制出口的方式,用一个比较长的萧条时期来消化过多的财富. 自然,前提是还有能力控制. 当然,如果"乐观"点,物价上涨速度加快,形成全面性的通胀,从而从一定程度上宣告货币贬值,也许也不失为一个快速消磨资本的方式. 毕竟,在一个投机的巅峰时刻,通过突然对资本进行稀释,也能起到相当范围内的效果,尤其是对"中小"规模的资本巨头. 原因是,按比例稀释的话,这些资本也许就不能够很好地维持资金链,从而因为暂时的断裂而引起多米诺效应. 当然,这个时期必然不能太长.因为贬值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可能加剧资本的体积. 贬值一定程度上是加剧了贸易顺差,从而引入更多的不良资金. 这样只会加剧情况,使得物价无止境地上扬和失控. 而且,巨大的吸金能力可能不单是影响中国经济了. 各路资本的嗜血性很可能将其演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资本灾难. 源源不断,不顾后果地流向中国.
2010-11-09
厮混
好久没写东西了. 原本在某个独立博客也写了些,但是不稳定的VPS导致数据丢失,也因此罢了折腾的想法. 想想,还是这里舒服些. 虽然多少有些限制. 但,对于不怎么折腾的话,大概也就如此了. 直觉上,最近思绪一直比较乱. 许久没有新的东西刺激. 而当有新鲜感的时候,会很快觉得疲倦. 也许这就是所谓真正老了? 毕竟,也不算是什么年轻人了. 辗转地,回到了毕业最初的公司. 外面绕了一圈,也确实没有比这里好的了. 也许是所谓屈服. 潜意识地承认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 尽管,直觉上,完美这个词本身就是个瑕疵. 只是,更多地,追求完美是一种精神,或者说境界. 所谓的超然,其实就是把不可能当作目标而形成一种观念. 或者说动力. 毕竟,耐性有时候因为着消磨. 有个词叫水滴石穿. 时间可以磨灭很多东西. 包括好的以及不好的. 有时候,看到大学班群的名字,才会蓦然想起,大学是什么年代的事情. 其实,这或许并不长久. 只是,许多人,许多事都在悄无声息地改变. 某年某月某日,群里还在荡漾着各种企业的传说. 又某年某月某日之后,群里面依然荡漾着各种企业的传说. 只不过前者有着光环,后者的更多是风华的背后. 这或许便是事实. 永远是充满许多想笑,却无力去笑的现象. 能做的,只是努力保持这种笑意. 世人皆醉我独醒,或者世人皆醒我独醉. 这并无所谓. 一个人活着,能在乎自己的意志,这本身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当越入世,则愈难出世. 因为羁绊,不仅仅来自于自己. 想想,人活着是为什么,这个被无数人嗤之以鼻的话题. 无他,聊以培养睡意. 到底是年龄大了,还是神经衰弱? 为伊消得人憔悴也不过是因为熬夜睡眠不足导致罢了. 如此而已.
订阅:
博文 (Atom)
爽文
去看了好东西. 坦白说,多少是带着点挑刺的味道去的. 毕竟打着爱情神话和女性题材的气质,多多少少是热度为先了. 看完之后倒是有些新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声音就像小叶. 只要说点贴心的话就能哄好. 也是那种可以不用很努力了. 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避难所小圈子抱团就...
-
最近尝试了下海淘. 当然,方向上来说是从国内到新加坡. 先是买了个iPhone,算上运费和双重征税,到手比官方还是便宜个一两百新的. 换算回来也不多事10%的纯粹价格因素差异. 当然,之类有电商促销的因素. 也有比较基准是新加坡Apple Store售价的原因. 但如果同样比较A...
-
这两天看完了Netflix版的三体. 某种程度上来说,完成度还是不错的. 尽管开始的时候对于第一集片头有些争论,但整体如果带入当下去看的话,还是有些梗的. 比如三体对于地球科技的发展速率的担忧,由此衍生的智子. 以及现有力量对比上的压倒性优势. 如果带入中美关系以及各自的历史阶段...
-
前几天Sora出来后才仔细看了下diffusion,发觉确实算挺取巧的. 按照naive的intuition或者说不那么现代的方式的话,可能需要segmentaion为基础的composite的方式去生成图片,即使扯点deep learning/network的,可能也是类似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