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3

一些关于所谓移动互联网的看法

  看着漫天的mobile game消息,想起了social game的发展历程.
  当大家都知道一个地方有金矿的时候,其实你再去就会发现剩不了多少.

  就像两三年前,你做Social Game可以很容易到几百万DAU,但是慢慢地大概也就10w作用了.
 
  毕竟市场是有限的,平均水平就在那里,分下来其实不多了.
  当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更出色.
  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想想,其实手机本身的移动热潮就在慢慢消减.
  毕竟人对通讯设备的需求是相对固定的,尽管有周期性,但大抵还是可以预期的.
  
  看似热闹的Android和iPhone之争,其实不过是smart phone在逐步替换老旧的feature phone而已.
  这是互联网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考虑一下这个替换速度和人口增长,大概规模还是能估算出来的.
  看Apple财报,除了中国特殊点外,其他地方的增长速度还是相对稳定的.
  大概这一两年也还能保持吧.

  对app来说的话,大概很快娱乐类的重心将转到pad上面吧.
  毕竟手机有它的局限性.
  虽然现在硬件在飙升,但是考虑到pad的适应性和压榨空间相对高些,手机还是没什么优势的.
  更高的硬件意味着更多的能耗,要么有革新的电池技术,不然手机的外观大小多少是制约它的重要一点.
  想到一个和pad大小差不多的手机就不寒而栗.

  pad作为当初netbook的继承人或者说胜利者,存在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毕竟较于Notebook,它舍弃了很多东西,也一次换来了相对的便携性.这是netbook之所以死掉的原因.
  而恰恰是因为这种便捷性,pad很适合小范围内的mobile使用.加上体积等硬件带来的优势,确实足以替代notebook了.
  有了可替代对象,自然就意味着有了存在的意义.

  在phone和notebook之间一个平衡点.

  说回app,具体地游戏这种娱乐项目.
  由于硬件和相关软件技术也才在发展阶段,所以手机和pad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但是从长远看,手机和pad的最终体验还是会有差距的.
  尤其是pad的地位可能更尴尬一些.

  如果是纯比拼硬件效果的游戏,那自然pad优于手机,但未比优于notebook和其他常规设备.
  它能带来的唯一区别是操作方式是触摸等其他常规设备做不到的.
  但在这个特性上却又疏于手机.

  所以,如果要有让一款游戏因为pad而存活,那大概只能是拥有华丽的硬件燃烧能力,加上相对简单的触控/重力/电磁交互方式了.
  而手机,同样因为自身限制,只能考虑利用自身独特的流动特征做文章了.GPS也好,蓝牙也好,通讯信号也好.
  
  如果横跨几种设备呢?
  当然也可以,就像程序要跨平台一样,只能舍弃各种相关特性,用很少很简单的东西,搭建一个系统.
  也就是说回到最淳朴的境界,从内容上取胜.
  这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如果不能依照平台或者设备的专有特性下工夫,多半是要走一些弯路的.
  就像把web game port到SNS上.
  
  基因不对,要成功的话也只能期望变异了.

  一个是相对离线的mobile环境.
  一个是可连续在线的mobile环境.
  一个是可长久在线的非mobile环境.

  还有就是即便游戏受欢迎了,盈利模式也还在探索中.
  毕竟现在传统的是一次性付费.
  至于virtual currency这条路,多少还限制于支付的便利性.

  当然,所在平台可能提供了另一套支付手段.
  离线特性多少增加了风险,或者削减了物品的价值.

  也许还是走走类广告的路子好些.
  毕竟,跟商家捆绑,只要用户在任何一方有实际消费行为,双方都能得利.
  win-win的大团圆结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爽文

去看了好东西. 坦白说,多少是带着点挑刺的味道去的. 毕竟打着爱情神话和女性题材的气质,多多少少是热度为先了. 看完之后倒是有些新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声音就像小叶. 只要说点贴心的话就能哄好. 也是那种可以不用很努力了. 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避难所小圈子抱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