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是种很奇怪的东西.
本身指的是不应该存在的,但自身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不同的null和null之间,也并没有什么可比性.
所以,既然它代表的是一种空虚,一种无意义或者说意义不明的状态.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需要的场景呢.
也就是说,为什么需要去描述一些意义不明,不存在,或者毫无意义的东西呢?
为什么一个概念,对应着会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概念.
如果,逻辑代数里没有 否 这个操作.
那么这个体系就不存在了吧.
毕竟,二元才存在这转化/变化.
一元本身是确定的,也就无所谓代数了.
所以,概念之所以为概念,是因为它有区别与"其他"的地方.
而这一点隐含的假设就是至少存在着一个对立面,使之有区别度.
或者说能区分出状态的变化.
所谓差别.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区别"本身不算一种独特有意义的存在.
只是一种现象级的东西.
基于A和B的各自独特性,才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不同"这种概念.
所以,"不同"在脱离特定的比较环境之后,是没有什么具体意义的.
也就是说,一个东西A的,其对应的反面B的存在的意义跟A本身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因为同时存在了A和B,而A和B有着各自的特质,于是才衍生出了"不同"/"反面"这种概念.
对于一个能名之的某物,如果要探寻它存在的价值,则试图从它对立面去寻找的话,多数是无关的.
因其两者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而一个名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本来就存在.
只不过由于需要有一种方式去称呼它,所以有了字面意义上的存在.
所以,原则上来说,某物的"存在"只是因为意识到了它的存在,所以某物存在了.
当完全没有某种东西的概念的时候,这种东西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不存在的.
因为不可描述,无从描述.
于是,某种程度上来说,"存在价值"的意义只不过是处于某种需要"描述"的动机才"存在的".
如果不去观测/衡量一个问题,那么问题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如果没有意识到"问题",那么又何来问题呢.
于是,null的存在只是因为它是一种被观测/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所以被描述了出来.
所以便有了"存在价值"了.
那么,它为什么会被意识到呢.
或者说描述的基本动机是什么.
"描述"的本质在于,明确状态之间存在差别.
null之所以会被意识到,是因为它被感知为一种不同于已有概念的状态.
是一种新的未被描述所定义的状态.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没有经历过这种状态,也就不需要描述和定义.
因此,null的存在是因为它是一个确实发生/经历过的,无法用已有描述定义的一个东西.
所谓烟花易冷.
2015-07-27
2015-07-16
一个称不上新的想法
算是今晚早些时候的一个想法吧.
关于书籍二手交换的.
一般来说,跳蚤市场或者说二手市场的旧物交换都是直接的交换.
所谓直接交换就是,一方所需的正是另一方所能提供的.
但是总体来说的话,这种交易能成立的几率相对较小.
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成这种直接交易.
从进一步的整体市场角度来考虑的话,其实还是有促成交易的优化空间的.
考虑这样一个场景.
甲持有物品A,意欲换物品B.
乙持有物品B,意欲换物品C.
丙持有物品C,意欲换物品A.
这里明显的是存在一个环状交易结构能满足所有人的交易需求的.
但是对于基于直接交易的模式来说,这种本来能够促成的交易其实是不可解的.
因为交易局限在直接匹配的双方之间.
即是说,两种交易结构的区别在于,市场在撮合的过程中,考虑的参与者的多寡问题.
所以,如果把所有交易者纳入到一个交易需求当中的话,就有能够尽量地最大化实际成功的交易比数.
这就有点像金融市场里的做市商.
实际上,是承担流动性提供者的这一个角色.
或者通俗点说,存在一个名为市场的掮客,通过制造一些流动性促成了原本并不能成立的交易.
也就是一个事实上的撮合系统.
通过把每个交易标的物/欲交换的物品看作是一个有向图的节点node N.
对于一个参与者想要用N1交换N2的话,即是在有向图中存在一个从N1指向N2的edge.
于是,整个交易的"意图市场"/intention就是由这些node换个edge构成的有向图.
而促成交易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地把图中的闭环剥离出来.
因为闭环实际上就等价于上面提到的ABC类型流动性提供支持的环状交易.
对于直接交换模式的交易来说,实际上就是环状交易的一个特例而已.
参与者节点只有两个的情况.
因此,本质上来说,这个撮合交易的方式并不复杂.
只不过具体到实践上的话,utility function的选择可能涉及到不同的maximize策略.
毕竟,但就闭环的选择来说,就存在是最大化链路长度,还是最大化全局促成的交易数,这也是个抉择.
然后是about the business.
具体到二手交换这个范畴来说,因为不同的标的物存在不同的价值/价格.
那么在具体的实现上面的话,就存在着两种选择.
一种是ignore不同标的的价格区别.无视不同物品的价值差异.
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简化的撮合模型.
当然问题也很明显.
一个明显的cheating的方式就是高价物换低价物.
虽然从市场平衡的角度来说,应该都还是围绕等价交换或者近似等价交换来进行.
但是不管这样,都存在一种方式让系统产生过多的无效撮合,产生不必要的交易噪声影响撮合效率.
因为从机制上是系统可以给出撮合建议,但是用户会无视这种不平等的交换.
而过多的这种无效撮合必然地影响着撮合系统的效率和可用度.
而且从概率上来说,也因为各种原因实际产生了不平等的的交换的事情.
这个对于系统还是被损失方来说,都不能算是一件好事.
第二种是respect不同标的的价格区别.
这个是能够解决不等价交换的问题.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降低了环状交易的发现概率.
因为存在价格区间/匹配度的差异,相当于过滤掉了一些本该存在的edge,改变了图的拓扑结构.
一个解决办法是引入 信用代币 补充因为价格差距产生的流动性缺失.
比如,甲 用 价值10的物品A 换 乙 的价值100的物品B.
系统在促成这比交易的时候,对甲乙做个会计处理.
计甲,
借:100的物品B
贷:10的物品A + 90的信用代币
计乙,
借:10的物品A + 90的信用代币
贷:100的物品B
在这种理想情况下,整个资产负债表是平衡的.
但这里存在另外一个问题.
这个信用代币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如何产生.
如果把它设计成系统"赠予"的类似一些游戏经济系统里的货币的话.
从长远来看,这种信用代币的实际价值是趋向于零的.
即使实质上是把交易推回到不等价交换.
因为无论信用代币的产生是以时间作为参考因素还是以其他用户行为作为增减标准,都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关键点在于,无法把用户行为直接变现/等价为对应的货币价值.
考虑把系统引入作为流动性的负债方,即
计甲,
借:100的物品B
贷:10的物品A
计乙,
借:10的物品A
贷:100的物品B
计系统,
借:乙的90的信用代币的溢价抵押
贷:甲的90的信用代币的折价债务
这样的话,把系统作为risk taker加入进来的话,整个资产负债表也还是平衡的.
而且这里的信用代币跟货币价值是直接挂钩的.
这样是不是就没问题了呢?
考虑系统对甲的90代币的折价负债.
如果甲最后"违约",没有后续的正向交易以间接通过系统平掉这90的债务的话,那么就相当于系统多了90的不良负债.
因为甲"违约"的同时,还必须保证对乙90的信用代币的溢价/抵押赎回支持,整个系统的负债表变为:
计乙,
借:10的物品A
贷:100的物品B
计系统,
借:乙的90的信用代币的溢价抵押
贷:甲的90的信用代币的折价债务
也就是总体增加了90的货币债务.
所以这种方式的风险实际上是类似甲的信用交易的违约行为.
如果完全杜绝这种负债交易的话,实际上也还是退回到等价交换的模式.
因为如果不允许信用透支的话,是促成不了这种非等价交换的.
所以,要么通过一些行为模式给予一定的信用透支额度,尽量把系统坏账风险降低.
要么就是让用户提供足够的"保证金"避免信用透支的产生.
如果采用"保证金"方式的话,信用代币的模式实际上等价于一个折扣价格购买标的的形式.
也就是说,对于拥有溢价抵押的一方来说,有点类似于传统销售模式里的卖方,通过销售得到了一笔收入.
那么,进一步地,提供信用代币和货币直接兑换的话,实际上就是一个物品销售平台.
只不过销售的方式是经过系统撮合促成的交易.
更进一步的话,如果把整个市场的"买方"情况暴露出来,提供给卖方.
那么卖方就有能力像做高频交易一样,"主动"利用撮合系统促成交易,完成销售.
同时,也存在一个利用不对称信息做交易的间隙,使得做市商能够通过"优化"交易配对,赚取差价利润.
一旦市场买卖信息是可获取的,那么类似各种金融衍生品的玩法都可以复制过来了.
退回来说的话,这么一种交换撮合系统,实际上就是一般的二手买卖市场.
在刨除了金融交易系统的一些特质之后,只不过是一种存在以物换物的特例的零货币/现金交易的特例的形式而已.
实际上,如果考虑让系统承担一定的信用透支风险的话,其实就类似现在电商的各种白条/信用产品了.
再考虑一下现有电商环境下的各种比价工具,实际上也算某种撮合系统的原始形式.
只不过不算高效且只是单向撮合而已,卖家没有对应的反馈信息以做可能的相应调整.
所以,这是一个称不上新的想法.
关于书籍二手交换的.
一般来说,跳蚤市场或者说二手市场的旧物交换都是直接的交换.
所谓直接交换就是,一方所需的正是另一方所能提供的.
但是总体来说的话,这种交易能成立的几率相对较小.
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成这种直接交易.
从进一步的整体市场角度来考虑的话,其实还是有促成交易的优化空间的.
考虑这样一个场景.
甲持有物品A,意欲换物品B.
乙持有物品B,意欲换物品C.
丙持有物品C,意欲换物品A.
这里明显的是存在一个环状交易结构能满足所有人的交易需求的.
但是对于基于直接交易的模式来说,这种本来能够促成的交易其实是不可解的.
因为交易局限在直接匹配的双方之间.
即是说,两种交易结构的区别在于,市场在撮合的过程中,考虑的参与者的多寡问题.
所以,如果把所有交易者纳入到一个交易需求当中的话,就有能够尽量地最大化实际成功的交易比数.
这就有点像金融市场里的做市商.
实际上,是承担流动性提供者的这一个角色.
或者通俗点说,存在一个名为市场的掮客,通过制造一些流动性促成了原本并不能成立的交易.
也就是一个事实上的撮合系统.
通过把每个交易标的物/欲交换的物品看作是一个有向图的节点node N.
对于一个参与者想要用N1交换N2的话,即是在有向图中存在一个从N1指向N2的edge.
于是,整个交易的"意图市场"/intention就是由这些node换个edge构成的有向图.
而促成交易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地把图中的闭环剥离出来.
因为闭环实际上就等价于上面提到的ABC类型流动性提供支持的环状交易.
对于直接交换模式的交易来说,实际上就是环状交易的一个特例而已.
参与者节点只有两个的情况.
因此,本质上来说,这个撮合交易的方式并不复杂.
只不过具体到实践上的话,utility function的选择可能涉及到不同的maximize策略.
毕竟,但就闭环的选择来说,就存在是最大化链路长度,还是最大化全局促成的交易数,这也是个抉择.
然后是about the business.
具体到二手交换这个范畴来说,因为不同的标的物存在不同的价值/价格.
那么在具体的实现上面的话,就存在着两种选择.
一种是ignore不同标的的价格区别.无视不同物品的价值差异.
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简化的撮合模型.
当然问题也很明显.
一个明显的cheating的方式就是高价物换低价物.
虽然从市场平衡的角度来说,应该都还是围绕等价交换或者近似等价交换来进行.
但是不管这样,都存在一种方式让系统产生过多的无效撮合,产生不必要的交易噪声影响撮合效率.
因为从机制上是系统可以给出撮合建议,但是用户会无视这种不平等的交换.
而过多的这种无效撮合必然地影响着撮合系统的效率和可用度.
而且从概率上来说,也因为各种原因实际产生了不平等的的交换的事情.
这个对于系统还是被损失方来说,都不能算是一件好事.
第二种是respect不同标的的价格区别.
这个是能够解决不等价交换的问题.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降低了环状交易的发现概率.
因为存在价格区间/匹配度的差异,相当于过滤掉了一些本该存在的edge,改变了图的拓扑结构.
一个解决办法是引入 信用代币 补充因为价格差距产生的流动性缺失.
比如,甲 用 价值10的物品A 换 乙 的价值100的物品B.
系统在促成这比交易的时候,对甲乙做个会计处理.
计甲,
借:100的物品B
贷:10的物品A + 90的信用代币
计乙,
借:10的物品A + 90的信用代币
贷:100的物品B
在这种理想情况下,整个资产负债表是平衡的.
但这里存在另外一个问题.
这个信用代币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如何产生.
如果把它设计成系统"赠予"的类似一些游戏经济系统里的货币的话.
从长远来看,这种信用代币的实际价值是趋向于零的.
即使实质上是把交易推回到不等价交换.
因为无论信用代币的产生是以时间作为参考因素还是以其他用户行为作为增减标准,都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关键点在于,无法把用户行为直接变现/等价为对应的货币价值.
考虑把系统引入作为流动性的负债方,即
计甲,
借:100的物品B
贷:10的物品A
计乙,
借:10的物品A
贷:100的物品B
计系统,
借:乙的90的信用代币的溢价抵押
贷:甲的90的信用代币的折价债务
这样的话,把系统作为risk taker加入进来的话,整个资产负债表也还是平衡的.
而且这里的信用代币跟货币价值是直接挂钩的.
这样是不是就没问题了呢?
考虑系统对甲的90代币的折价负债.
如果甲最后"违约",没有后续的正向交易以间接通过系统平掉这90的债务的话,那么就相当于系统多了90的不良负债.
因为甲"违约"的同时,还必须保证对乙90的信用代币的溢价/抵押赎回支持,整个系统的负债表变为:
计乙,
借:10的物品A
贷:100的物品B
计系统,
借:乙的90的信用代币的溢价抵押
贷:甲的90的信用代币的折价债务
也就是总体增加了90的货币债务.
所以这种方式的风险实际上是类似甲的信用交易的违约行为.
如果完全杜绝这种负债交易的话,实际上也还是退回到等价交换的模式.
因为如果不允许信用透支的话,是促成不了这种非等价交换的.
所以,要么通过一些行为模式给予一定的信用透支额度,尽量把系统坏账风险降低.
要么就是让用户提供足够的"保证金"避免信用透支的产生.
如果采用"保证金"方式的话,信用代币的模式实际上等价于一个折扣价格购买标的的形式.
也就是说,对于拥有溢价抵押的一方来说,有点类似于传统销售模式里的卖方,通过销售得到了一笔收入.
那么,进一步地,提供信用代币和货币直接兑换的话,实际上就是一个物品销售平台.
只不过销售的方式是经过系统撮合促成的交易.
更进一步的话,如果把整个市场的"买方"情况暴露出来,提供给卖方.
那么卖方就有能力像做高频交易一样,"主动"利用撮合系统促成交易,完成销售.
同时,也存在一个利用不对称信息做交易的间隙,使得做市商能够通过"优化"交易配对,赚取差价利润.
一旦市场买卖信息是可获取的,那么类似各种金融衍生品的玩法都可以复制过来了.
退回来说的话,这么一种交换撮合系统,实际上就是一般的二手买卖市场.
在刨除了金融交易系统的一些特质之后,只不过是一种存在以物换物的特例的零货币/现金交易的特例的形式而已.
实际上,如果考虑让系统承担一定的信用透支风险的话,其实就类似现在电商的各种白条/信用产品了.
再考虑一下现有电商环境下的各种比价工具,实际上也算某种撮合系统的原始形式.
只不过不算高效且只是单向撮合而已,卖家没有对应的反馈信息以做可能的相应调整.
所以,这是一个称不上新的想法.
订阅:
博文 (Atom)
爽文
去看了好东西. 坦白说,多少是带着点挑刺的味道去的. 毕竟打着爱情神话和女性题材的气质,多多少少是热度为先了. 看完之后倒是有些新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声音就像小叶. 只要说点贴心的话就能哄好. 也是那种可以不用很努力了. 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避难所小圈子抱团就...
-
最近尝试了下海淘. 当然,方向上来说是从国内到新加坡. 先是买了个iPhone,算上运费和双重征税,到手比官方还是便宜个一两百新的. 换算回来也不多事10%的纯粹价格因素差异. 当然,之类有电商促销的因素. 也有比较基准是新加坡Apple Store售价的原因. 但如果同样比较A...
-
这两天看完了Netflix版的三体. 某种程度上来说,完成度还是不错的. 尽管开始的时候对于第一集片头有些争论,但整体如果带入当下去看的话,还是有些梗的. 比如三体对于地球科技的发展速率的担忧,由此衍生的智子. 以及现有力量对比上的压倒性优势. 如果带入中美关系以及各自的历史阶段...
-
前几天Sora出来后才仔细看了下diffusion,发觉确实算挺取巧的. 按照naive的intuition或者说不那么现代的方式的话,可能需要segmentaion为基础的composite的方式去生成图片,即使扯点deep learning/network的,可能也是类似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