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大概是一些笑话.
毕竟只是个连基本经济金融素质都没有的前互联网工程师的一些联想.
从今年5,6月开始,A股市场开始清查两融.
原因大概是过高的杠杆率已经使得原本就不健康理性的市场变得更加不稳定.
当时普遍的一个预期是市场迎来一个长期向上的趋势.
不管这个趋势是冠以什么名号,毕竟沪深从来不缺乏概念创新.
所以在这样一个普遍的预期下,自然会吸引资金关注.
加上从去年开始的创业板在各种概念催动下,动则翻倍的行情,乐观情绪驱使下自然众人拾柴火焰高.
那么,在这样一个和谐氛围中,动用正规非正规的杠杆最大化收益就是非常自然而然的想法.
毕竟市场的预期使得风险偏好会偏向积极.
加上实体经济不算景气,于是进入市场的资金构成就更复杂一些了.
从部分公司的季报年报里可以看出,有相当部分的业绩增长来自于金融资产的增值.
所以这里过于乐观的情绪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社会资产结构的配置出现的病态.
本应该流向实体的也进入了金融领域,不能变成实际的增长环节.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既然繁荣的市场是由于不断的资金注入造就的,而非正常的双向交易促成.
那么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当资金断流的时候,这就变成了实际上的击鼓传花.
所以,即使没有清查两融造成的抛售,迟早也会因为没有后续资金的进入而崩盘.
而且到时是因为社会总体资金的流动性匮乏造成的崩盘,连带的效果可能更绝望.
从这个角度来说,清查本身倒是个长痛不如短痛的措施.
既然这个做法是正确的,那么为何还要救世呢?
因为市场的初始预期和乐观点是国企改革.
也即是预期市场化资本操作国企一个改革尝试.
隐含的意思就是,如果市场崩溃了.
那么这个改革尝试即使不算失败,也是没有意义了.
所以救市的目的是稳定市场.
而刚好由于大批国企参与了指数成分构成.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简单直接的方案就是指数维稳.
一个本来皆大欢喜的局面就是接受招安,共同维护市场繁荣的初衷.
但是作为腰斩的投机资金部分,考虑的是如何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其策略还是会走比较积极的杠杆路线.
这便是矛盾和冲突点.
尽管后来双方有一定的利益契合点.
但由于救市资金有限,且有各种操作上规约约束,到后面已经是有些无能为力了.
而且原则上来说,继续救市也并不一定能把市场情绪带回市场化改革的路线上.
所以后面如果放弃任由指数下跌到稳定点也是合情合理的.
毕竟,一个改革失败,至少比整个经济系统紊乱更划得来.
然而,一个新问题是救市资金的缺口.
这部分是由央行提供担保的.
也就是是,如果不能够及时回收,那么就相当于基础货币的投放.
通货的增加就意味着一定时期内通胀可能性的增大.
而央行的一般职责就是控制通货膨胀率.
所以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最近央行的一个措施是人民币的主动贬值.
一方面,这个可以看作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一个尝试.
另一方面,如果跟救市的资金缺口结合在一起考虑呢?
由于人民币的特殊性,以及流向境外的渠道的多样性,近年来离岸人民币的数量大致是增长比较快的.
因为各种不明的流出渠道,以及大量境外游带来的离散人民币交易,所以离岸人民币的回流一直是个问题.
毕竟进出口也大多不是人民币结算,金融渠道也有着各种限制.
一方面央行需要把这部分没有什么流动性的人民币纳入到基础货币的考量当中,调整国内市场的货币流通量.
这个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因为流动性缺失造成的额外通胀压力.
因为实际上就数量来说可能是足够的,但由于缺乏流动性,所以需要额外的部分补充这部分死货币.
另一方面,因为要维护对美元的汇率,所以对于这部分人民币就需要持有/买入"等值"的"美元"以维护比较稳定的国际汇率.
所以离岸人民币的回流问题造成的结果就是持有的美国国债越来越多,国内发钞也越来越多.
那么,现在人民币主动贬值的影响呢?
一个直接的市场反应就是通过离岸市场,由央行主动购买抛售的离岸人民币.
这样就间接地实现了回流,以及汇率的市场化试探.
这样的话,至少回流的人民币可以补充救市资金带来的发钞压力.
代价是暂时性的人民币贬值.
而实际上,如果把主动贬值前的汇率价格看作是实际稳定价值的话.
那么长期来来看,美元应该也跟着贬值以维持原有的汇率关系.
连带的就是在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美元跟随贬值的压力预期.
于是,再看近期周边经济的动荡,和美国市场的情绪.
其实也不是很难理解.
这样话,央行的主动贬值,至少从这个侧面来看的话,是一箭双雕的策略.
那么,如果这个思路是对的.
也就是说存在一个人民币跟美元汇率回升的预期的话,资金会流向人民币资产和渠道也不是不能理解.
当然,其实并不清楚玩法规则,也没有数据.
所谓空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