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31

原则问题

以下大概还是一些笑话.

本来打算三不管了的证金忽然又借钱打算入市了.
这个一开始觉得略匪夷所思.

毕竟,这个是被事实证明了于市场和预期均无效的方法.

上周的几件事.

一个是双降.
直接结果自然是利率的降低和流动性的增加.

考虑到最近几天央行还有比较频繁的SLO.
那么一个直接的观察结果就是央行主要是释放流动性.

目的呢?

思考广一下.
证金从银行再借款卷土重来.

假设数额上跟以上两个流动性手段有一定吻合.
那么,综合的结果就是实际上并没有对实际流通造成实际上的影响.

因为这笔钱实际上通过银行转到证金的手上.
而并没有经过传统的诸如普通贷款等流向常规的流通领域.

于是,剩下的实际影响就只有利率的降低.
特别的是贷款利率的降低.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空手套白狼的降息手段.

降息的目的自然是常规的促进企业负债和融资成本的降低,促进实体经济.

第二个是养老金入市的消息.

一个普遍的玩笑话就是,等什么时候养老金入市了,就是A股阶段性底部的时候,毕竟没人能占国家的便宜.

抛开这个段子,不管具体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节奏进入市场,至少,从长期来看是补充了一定的市场活跃度的.

毕竟,现在的A股波动性过大的一个因素是交易不够活跃和多样化.

伴随这个的就是连续几天的沪港通资金北上"抄底"的行为.

这个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对人民币升值的投机和避险行为.
另一个方面也至少说明,A股的不确定风险较至于汇率变化风险来说,要相对平稳地多,或者预期要好.
不然就没有避险和投机的余地了.

对于现在的市场而言,一方面是包括证金和养老金在内的政策性资金.
一方面是避险和投机的外部资金.

考虑一个老问题.
国企改革,或者更general的,企业融资渠道/方式的问题.

原则上来说,通过市场化渠道募集资金是相对有效益和容易得到正反馈的一种方式.
毕竟,无论如何,交易代表着某种程度的认可.

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市场总体是向下的,而且总体情绪算不上乐观.
完全的市场化行为很难让理想中的改革方式得到展开.

这一点,也是第一阶段救市的原因.

考虑到上周的另外一个事是证金和中信的利益输送的问题.
权且把第一阶段救市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人性的话.

那么,实际上来说,方案可能并没有错.
只是执行上面出了问题.

那么二次救市,恢复市场信心也不是不可预期.

考虑到前次完全市场化操作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所以这次以限制期货交易等管制手段的姿态重回也不是不能理解.

然后考虑到市场并不太可能因为这些就马上恢复活跃度和繁荣.
甚至于基于之前的经验可能只会做适度投机,并不会如原预期般地让企业融资市场改革顺利展开.

所以,在一个萎缩市场的预期下,如何推进资本改革呢?

从二级市场投入,换个角度理解为间接注资的话,在不理想的情况下,也勉强能相当于之前以各种方式直接国资注资的方式.
所以,政策性资金在二级市场的操作,从一般情况下来说,并不是一个比现有策略差的选择.

好的情况自然是市场恢复,如预期般地展开资本改革.

坏的情况是市场继续恶化.

那么如何尽量减少最坏情况下的损失呢?

考虑政策性资金在市场的操作是对企业直接的类似股权置换的行为.
也即是说,以企业持股置换国资.
某种形式上的变现行为.

而作为变现行为考虑的话,则存在一个套利方式就是股价的差额部分.
也就是说,存在企业以一个相对较低水平的价格回购/持有自身股份,然后再以一个较高的价格置换国资.

即是某种形式上,在市场不理想的情况下,还有一定的概率是可以杠杆一部分资金的.

这样的话,从总体上来说,总的投资期望就有可能规避掉市场不理想状况下的损失.

也就是说,最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鼓励企业以某个相对低的价格来以某种远期套保的方式.

或者说,是得到了某种形式的无偿贷款,然后由政策性资金在未来的某个时期择机兑现风险.
而由于这个资金的性质是国家侧面的,也就是投资周期可以认为是无限的,按年限展开一下的话,风险系数可以降到很低.

所以,实际上来说,如果执行上没有什么偏差的话,这是某种万全之策.

那么对于在市场内的这部分政策性资金而言,盈利或亏损其实并不是关心的主要问题.
因为目的不在于常规的市场内套利,而是带有市场化操作的政策性扶持.
所以,对市场本身的影响,从长远看应该是中立的.

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则是跟不跟的问题了.

市场内的另一部分外部的套利和避险资金而言呢?

短期内套利和避险的目的主要是人民币的汇率波动.
所以,如果这个波动风险不存在了或者预期改变,那么就这方面而言,也就没有继续留存的必要.
加上,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在A股侧的波动利差是否还成立.

这样的话,一般的思路应该就是合理的分级获利了结,以及市场向下时的推波助澜了.

所以,本质上来说,不过是各方各自的既有逻辑的延续而已.
原本做什么的继续做什么.

所谓原则问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爽文

去看了好东西. 坦白说,多少是带着点挑刺的味道去的. 毕竟打着爱情神话和女性题材的气质,多多少少是热度为先了. 看完之后倒是有些新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声音就像小叶. 只要说点贴心的话就能哄好. 也是那种可以不用很努力了. 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避难所小圈子抱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