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些惯常的政宣强化之外,还注意到了另外一些东西.
那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类美丽中国的概念.
回忆了下,这个应该也有段时间了.
而且考虑到环保问题,感觉也还是有相当到连续性的.
像汶川和映秀这类,一个是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
一个是本来就没有什么经济支柱.
通过发展旅游业去作为一个经济依赖,也算个常规或者说久已有之的思路.
毕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够有特色经济产出,或者能够有天时地利人和做招商引资.
尤其在现在城市越来越规模化的情况下,本来小城镇一方面就因为就业机会不多,加上人口的结构变化,更多地会像中心城市靠拢.
而投资环境本来就是跟着人走的.
没有人口,也很难会有成功有效的投资.
尽管有一些举国体制下的特例存在.
但终究不能作为一种普遍可适的渠道/方案.
所以,与其去大兴土木做一些几乎没有回报率的事情,倒不如保持现状.
然后赋予旅游业的意义.
但是也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旅游资源或者说能够吸引人,存在开发机会.
像映秀本身就可能是个典型的普通地不能再普通的地方.
那么这种情况下还存在靠旅游支撑经济收入的可能性么?
映秀的解决方式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个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举国体制的扶贫倾向.
不管是以什么形式或者说口号理由,实际上带来的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人流和潜在消费.
即使说有相当部分是财政支出转移的,那至少也是一种合乎正当的转移方式.
而且考虑创造人流带动消费轮转,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凯恩斯主义.
只不过这里的信用扩张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形态出现而已.
所以如果把绿色中国,美丽中国,扶贫,内循环等糅合在一起看的话.
其实就是某种保持现有村落结构的一种近似维稳的情况.
通过一些概念实现大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双向流动.
说双向流动可能也不太准确.
因为就目前或者近期来说,一般也只是增加中心城市到小城镇的消费支付,以此来可能性地减少小城镇的人口流出和消亡.
一个能预想到的好的结构是重新变得相对对等.
即解决的城市规模不断膨胀的问题,又解决城镇不断消失衰落的问题.
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一种平均的思路.
因为如果不尽可能地保护城镇的存在的话,对于整个居住结构会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
村落城镇城市的形成总是由于定居聚集产生的.
把每个定居点考虑为网络结构节点的话,那么整个版图作为一个网络结构就存在稀疏性的差异.
群居点如果靠近的话,那么就又可能合并或者产生新的中心节点.
理想的情况下当就是合适的密度使得每个群居节点都不大不小恰好适当.
这样不管对自然压力还是居住舒适度来说都是有一个合适水平.
但是像现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不断涌向超一线和一线等.
村落的消失只会让这个网络变得更加稀疏,使得节点越来越膨胀.
而单位面积人口的数量跟生存竞争性压力是有一定正相关的.
因为资源不能无限制或者说一直跟人口增长保持线性以上关系.
当边际为负的情况下,就存在不舒适感了.
所以提城镇化,美丽中国不过是要把格局重新回到一个相对平坦的局面.
如果这么考虑的话,那么美丽中国其实不失为一个积极的方式.
与之相比的就是行政性副中心等强制性分流的消极方式.
但是这么一个看似完美的方案具有实际的可行性么?
如果说是以纯旅游资源,或者更抽象地说,依靠内循环去抚平地区差异的话.
那么反过来说,需要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力量去对抗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
这个就需要相当细节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