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有个比较有趣的概念.
就是本质上它是没有ID的.
从常规的IM或者其他一般的社交设计角度来说,总是一个user centric/base的.
所以似乎必不可少地会有一个唯一标示作为身份信息.
这个也是基本上所有系统设计会考虑的一个区分问题.
但是Telegram并没有,或者说某种程度上弱化/消失了这种概念.
形式上来说,你可以随意更改ID.
当前的conversion也可以根据这个ID做分发.
不同的是,当你更改ID之后,这一个过去内容其实是不关联的.
理论上来说,这个时间点,其他人用原有ID找到的可能是另外一个人.
这种设计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似乎提纯明确了一个基本的事实.
或者说概念.
就是,一个人的身份其实是依托于某种上下文/conversation的.
离开这个语境的话,其实存在意义是很模糊的.
聊天,群组或者说社群本身存在是有一定各种意义的.
它带入的人格特征其实本质上来说也是有目的性或者说针对性的.
对话的话题,群组的氛围,社群的主题等等,其实独立开来看的话.
每个个体是有既定的人设在里面的.
它的言行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被表征识别出来的.
也就是所谓的风格.
那么放过来说,同一个实体的人,在不同的虚拟空间里是可以有个不同的人格表现的.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各种社交媒体工具的小号等.
再复杂一些的就是分级的内容可见之类的.
本质上就是每一个社交软件的切面上,其实都是各种互相独立的虚拟形象.
只不过恰好可能有些有重叠而已.
那么,在这个基础用一个ID去表征这种综合体其实就显得不是很有意义.
一方面,这样确实可以关联到一个物理层面的人.
但另一方面,这种关联并没有什么太有效但价值.
或者说这种价值是非常依赖于特定场景和上下文去激发.
比如说有些人习惯小号,并且有着跟大众面不太一致的行为情绪特征.
那么在比如做个性化或者说广告匹配的时候,带来的其实就是作为一种干扰因素存在.
因为它不一定是表面人格可以在表面社会所转化接受的.
所以回头看telegram的这种设计.
可能本来是为了所谓隐私设计.
但可能却反而直指了隐私背后的实际逻辑.
它更多的是一种特定行为规则在特定环境的触发模式.
更通俗一点说,就是本质上,每个人之存在短暂的会话上下文当中.
决定其关系延续性的,在于是否以某种形式告知人格的延续方式.
在传统的设计里,虽然可能ID是同一个人,但是可能情绪感情的变化其实指向一种人格的变化.
诸如表现感觉性格变化态度变化等.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的话,Telegram可能会有一些 好 的东西能够带来给到现在.
因为它弱化一个个人的持续存在或者说影响力的重要性.
.
当然,它一样可以有持续影响力的问题.
毕竟并不否定或者回避持续一个ID的情况.
甚至于这是一个大多数场景下的人的选择.
但它同样地指明一个更像是早期互联网的理念的一个东西.
connection的自主选择.
像把它当作一种社交网络冷启动的话,它的过程更倾向于是基于自身的搜索和seed集群的bootstrap以及筛选过程.
现如今其他一些平台的启动过程,固然有些会类似算法推荐之类的机制,做所谓帮助.
但这里的一个问题是算法的准确度,并不一定或者说大多数情况下不太可能有初期的高匹配度效果的.
再一个可能更为重要的是推荐的无偏性质.
因为目前的平台盈利方式主要还是流量,所以就是有一定的公平和普适度,在同等条件下也更可能是跟平台利益更相关的会得到优先级照顾.
当然,这点也不能完全说是telegram的优势或者说强项所在.
因为你同样可以在其他渠道或者说在你的seed group里被偏差性影响,从而导致后面路径选择会有倾向性.
但它的优势或者说亮点就在于这种前互联网时代的自主中立性.
你所看所遇见的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这种自由度的逐渐消失确实是因为它本身有一定的问题.
在现在Facebook/Twitter等各社交媒体/平台性大公司占据或者说统治几乎所有渠道的时候.
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感或者说道德约束,在一定程度上确实需要对诸如conspiracy等做regulate.
在一定时期内,也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像anti-spam等.
这种监管的一个问题在于,监管行为本身是没有监管的.
也就是说尺度是一个其实不太好测量和把握观测的东西.
因为本质上,它源于公司自身的自律.
而这种自律,又脱离不了公司的各方各面的存在的互相影响.
所以本质上来说,它始终是会又立场和观点的.
这样的话,相对的就会又冲突和对立面.
Telegram这种又能解决么?
不能.
但可能也能.
不能的原因在于,一个是echo chamber.
第二个是群组本身也会又自律规则,也不是无偏的.
或者说,完全无偏或者绝对无偏本身就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说它能的原因也在于它这种自律性.
它不同于平台公司的点在于,它的适用范围有限.
一个群组的自律规则在另一个群组未必是适用的.
也就是说,理论上来说,是存在一个容许某种意见存在的群组存在的.
这个就是前面所说所谓前互联网时代的connection自主选择.
它是一种局部又边界,但整体开放的一个形态.
和现在在给定条件下自由放任所不同的就在于这种可能性空间.
当然,它不可回避的就是有普世角度的极端组织/意识形态的存在.
但这点本身就不太可能被消灭和解决的.
即使在如今,也依然是存在.
因为本质上来说,意识形态这种东西是不太可能被完全审查掉的.
它可以以任何可能的方式,作为一个表现和传播的手法去影响和扩散.
诚然,开放性本身会给予这种负面影响更大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
但至少可能还可以看作是一种另外的解决方案的希望.
毕竟作为一种后互联网时代,还可以有的选择.
只要不停下来,道路就会一致延伸.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