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3

再聊聊集采

昨晚因为一些事情查了下艾斯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这个东西.
然后发觉可能有一些可以展开的东西.

先是被告知说网上买贵,然后去医院开的话便宜.
于是就看了眼京东的价格.

第一眼是一两百的样子,想了想,确实有点贵.
然后就翻了下聊天记录,找到了发的医院买的截图.

然后看到商标名和公司,反应过来这个应该是集采国产替代/仿制药.

抱着好奇心用商标名和公司名在京东搜了下.
倒是没找到.

Google按照公司名字找到子公司倒是跟商标名有点像.

拿着这个名字回京东组合了几次,也还是没找到.
于是作罢.

因为知道可能是原研和仿制药的价格差异,于是就过滤了下带原研字样的其他国产替代.

看了下倒确实便宜,30几.
不过跟描述的医院只要十几块貌似也对不太上.

想想,即便集采,差价应该也不至于那么大.

于是又仔细看了下,发觉是剂量不一致.
京东的大概片数是医院版的两倍.

这么一算,大致对上了.

于是有了这个价格基准之后,回头看了看原研药.
想着是不是也是因为剂量的问题导致的价格差异.

然后发现不是.

用前面的单片剂量单价换算原研药的价格的话,大概是6倍左右.

到这里就开始有点意思了.

查了下这个药.
大致是阿斯利康在2000年在瑞典首发的,2014年专利过期,其后开始有仿制药,在2021年进集采.

看研报数据,即使在14年专利过期之后的2019年,全国16亿的销售额中,大概99%都是阿斯利康的.
只有在21年进集采之后,国产用量才占到80%.

这里要注意的是,一个是销售额一个是用量/销量.

2019年销售额是16亿,销量是1.48亿,单片差不多10块钱.
2021年阿斯利康销售额4.5亿,销量0.5亿,还是差不多9~10块.
而此时对应的国产替代是2.6亿,销量2亿,差不多但片1.3块.

这个数据要解读角度就多了.

单纯从销售额来说的话,说是断崖式暴跌也过分.
而且从阿斯利康的角度来说,也是量价齐跌.

所以,如果从阿斯利康的角度来说,这市场基本属于严重萎缩状态.

而故事的另外一个角度则是,集采之后,药的是用量增长了1.3倍.
同时费用差不多打了9折.

这两个叙事都是同时成立的.

但是只有这两种叙事么.

第三个角度是药企为了进集采牺牲了9成的利润.

这个也是成立的.
因为在专利过期,进入集采之前,国产替代也是按照差不多阿斯利康的价格在卖的.
这个可以从万分之几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比里换算回来验证.

于是,在进集采中后,即使是国内药企,也是面临90%以上的让利的.
这个说法,也是一种alternative fact.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就是给予国产药企的市场空间.
16亿时代差不多是万分之五,也就是100w左右的年市场份额.

集采之后则是总体2.6亿的市场规模.

于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又是给予了国内药企巨大的市场空间.

到这里,大概就只能会心一笑了.

为了进一步验证或者说看看猜测对不对,拉出Gemini/千问/ChatGPT跑DeepResearch.
让跑了下集采等几个关键点前后的各个药品销量变化.

基本上也都是符合这几个角度的.

另外还有一些可能更有意思或者实际的是,翻千文的thinking的时候看到达格列净在25年10月进了第十一批集采.
这个也是阿斯利康的,也同样的,选择不进集采,而转入院外渠道.

然后顺手看了2024年的财报.
全球总收入大概500亿美元,其中31%是达格列净.
按地区其中中国占据12%.
如果平行换算的话,国内2024年的达格列净的销售额应该在160亿人民币左右.

当然,这个是简单粗暴的换算.
实际上,阿斯利康的达格列净在2024年总销售额是68亿.
这么算的话差不多是中国收入的15%左右.

如果套用艾斯奥美拉唑镁肠溶片的数据,少个75%的话.
那么集采之后全球收入要少个1.2%左右.

倒影响不如预期的大.

当然,这个只是单地区单品类的变量.

而且也难说出个什么新概念/药,还能增长一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再聊聊集采

昨晚因为一些事情查了下艾斯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这个东西. 然后发觉可能有一些可以展开的东西. 先是被告知说网上买贵,然后去医院开的话便宜. 于是就看了眼京东的价格. 第一眼是一两百的样子,想了想,确实有点贵. 然后就翻了下聊天记录,找到了发的医院买的截图. 然后看到商标名和公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