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8

数字的奴隶

  看了麦兜响当当.
  印象深刻的是麦子仲肥.

  不和谐地联想到了高锟以及对诺贝尔奖的迷恋.
  还有曾经挂在嘴边的四大发明.

  网上流传着一句至理名言:
  手淫伤身,意淫强国.

  虚构的成本是很低的.
  而攀亲戚的成本更低.

  理论上,世界上所有人都互为亲戚.
  
  在一大批人鄙视韩国拿来主义的时候,却不知道对自己的拿来主意如何看待.

  还是说,抱着老子以前也富过的心态,继续在破庙里调戏小尼姑.

  看了梁文道写高锟的文章.
  其中有句很值得深思.
  大致意思是从前在香港看到国内许多"大师"著书的速度赶得上畅销书作者了,便感叹香港学术的落后.知道去了内地之后,才恍悟,原来香港其实还不错.

  想想,国人似乎对于数字式情有独钟的.
  尤其是这是能够数字化衡量大多数成效的时代,数字更是让一些人痴迷.

  在建国十几年的时间里,对于这种痴迷更是影响到了全国的实质生产里.

  不可否认,数字确实是衡量某些东西的依据之一.
  但不等于说有了数字,便能够反过来说明应有的东西.

  毕竟有些东西不是数字所能衡量的.

  但是,即便有过血的教训,但依然改不了对数字的迷恋.

  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国人自卑的表现.
  基于寻找能够证明自己的东西,来撇开诸如东亚病夫的牌子.

  或者如一夜暴富的有钱人,需要开那么一两件东西来告诉别人自己富了.

  说中华民族谦虚,也是是有点不准确.
  至少,中华民族还很婉转.
  
  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
  大致是谈为什么有人会愿意高价卖一个QQ号.

  这里面,也牵扯到国人对数字的一种病态迷恋.
  
  也许,这可以归结为中国曾经引以为豪的封建制度.
  以及其下的等级关系.

  之前是用服饰用具来标榜身份.
  当封建制度不在之后.
  尤其是在提倡按劳分配的社会制度里,"统一性"成了实际的社会现状.
  而且,现代贸易的发展,也将商品的流通彻底市场化.
  纯粹的买卖关系,不在能够维持固有的阶级代言方式.
  于是,需要寻找新的,独特且稀有的方式来区别各个阶级.

  而这一种方式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1是通用性.即能在最广泛的范围内找到这种阶级打分的凭据.
  2是稀有性,即本身必须是稀有的且不可复制的独特的.不然,如果能够随意批量存在的话,也就失去了阶级性.
 
  于是在流水线制造的社会里,编号成了这一个稀缺资源.
  不管流水线有多长,特定规则的数字数量总是有限.
  
  对于国家或者一个特定团体来说,也是如此.
  需要一些特别的数字来装饰.

  说到底,这是一种炫耀心里.
  在深层一些来说,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所不同的是,这种认同是别人对于自己进步的认同.

  也就是说,对这种认同度的争取,其实是献媚心理.

  直到别人说好了,才觉得自己好了.
  不然总是惶惶不安.
  生怕做奴隶而不可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爽文

去看了好东西. 坦白说,多少是带着点挑刺的味道去的. 毕竟打着爱情神话和女性题材的气质,多多少少是热度为先了. 看完之后倒是有些新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声音就像小叶. 只要说点贴心的话就能哄好. 也是那种可以不用很努力了. 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避难所小圈子抱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