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7

默哀

  说实话,很希望Google彻底退出中国.
  将所有业务搬离这篇神奇的国度.
  让全世界看看,在这片热土上,每天都在上演着怎样的荒诞剧.

  但心里也明白,Google不会真地离开.
  g.cn对Google的意义并不大.
  
  Adsense和Adword才是Google当前的大业务.
  未来战略里的Android,也才刚刚走上舞台.
  而Chrome也还在孕育当中.

  所以,Google把g.cn撤除,对它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有影响的其实还是贵国.
  
  当g.cn消失,而世界看到Google并没有因此受到多少损失的时候,人们会开始考量这个所谓的巨大市场意义几何.
  一旦这种重新评估觉得这块蛋糕其实只是个纸老虎的话,那么对贵国经济将是一大打击.
  贵国吹出来的国际地位也将再一次跌到谷底.
  哥本哈根上的疯狂嚣张,也将成为历史.

  而这,除了对贵国有司是一种麻烦之外,对于其他任何人来说都是利好的消息.
  虽然,暂时的经济低迷在所难免.
  但对于新制度的建立来说,这种镇痛是难免的.

  只是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说,虽然Google事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些影响.
  但似乎还没有达到想象中的状态.

  一来或许是因为海地地震,分散了关注度.
  二来也确实是因为Google业务的特殊性,让它不能成为西方资本的普遍案例.毕竟,它经营的不是实体经济.

  所以,资本世界似乎并没有很认真地打算重新评估这个市场.

  那么,贵国经济环境到底会如何?

  封闭的互联网环境,对互联网以外的企业并不会造成直接的影响.
  况且,贵国的出口业务跟互联网没有丝毫关系.

  因此,只要对对外资的贸易政策没有改变,至少在出口方面和劳动力方面是不会产生什么大的立刻影响的.
  
  会受到影响的,之后互联网行业.
  而即便Google不退出,国外的互联网行业也很难进入中国.
  或者说,国外的互联网行业很少会考虑进入中国.

  因为事实已经证明,国外互联网进入的结果一般都是很悲惨.
  ebey,yahoo,myspace和现在的google都是很好的例子.
  
  所单纯g.cn的退出其实并不能立刻引发很大的经济连锁反应.
  即使有,也只是对国内的互联网企业而言:
 
  中小企业生存艰难,大企业将在一段时间内占领国内市场,形成类似电信行业一样的格局.
  然后,国家队开始介入,尝试参与竞争.
  从一些国内互联网企业没有涉及的业务开始,占有统领这些市场.
  然后开始对个别大企业的业务干涉,以各个击破的方式,逼退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从而形成一个普遍的经济格局--国有资本控制重要行业(也许互联网之前不算是重要行业,但是进入web2.0时代之后,尤其是在CCAV等传统媒体公信力降到极低点的时候,新媒体的地位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所以如果Google在退出计划的第一步,也就是撤离g.cn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的话,那么互联网企业将成为这场博弈中唯一的输家.
  而互联网的倒下,接下来就是很长一段事件网民很群众的倒下.

  但是,如果Google的第一步引起国际重视的话,情况可能会稍有些不同.
  
  Google退出除了声明里的那些原因之外,应该还是一场政治博弈的一部分.

  人权和言论自由向来是美国攻击贵国的武器之一.
  这一次也不例外.

  在Google宣布这一结果之后,美国政府就有相当迅速的反应.
  这应该不是偶然.

  那么,如果Google退出是政治博弈的一步棋的话,那么它就有可能把所有业务撤离中国.
  因为一旦美国成功吸引其他国家,并说服他们共同发起经济制裁的话,不单Google,其他公司也会把业务撤离贵国.犹如20年前一样.

  而外资的撤离,对贵国经济将产生如何的影响呢?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对外贸易部分.
  而当前这一部分还很大程度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行业.

  出口的死去,就意味着大批的劳动人口失业.
  如何安置这些劳动力是一个问题.
  更关键的是,有没有能力安置.

  一个可能的情况就是,大批的基建项目计划出台.
  从而试图拉动内需,带动各个行业的前进,以暂时吸收和消化剩余劳动力.
  
  如果短期内,经济制裁结束,那么对外贸易回复正常,这些劳动人口再次流向原有行业.
  而对于Google等这一类经济制裁中的棋子,也将陆续回到原来状态.
  一切照旧.

  如果这个拉锯时期比较长的话,对于贵国,基建的内需拉动效果并不能维持很久.
  因此,如果贵国经济首先抗不住的话,剩余劳动力无法得到充分安置的话,社会问题将会突出.
  拉锯的时间越长,问题就会越严峻,也就越有可能会发生体制层面的变革.
  
  当然,如果拉锯时间过长,对于Google这样的棋子来说,损失也会很惨重,甚至影响其生存.
  但是,如果Google的盟友够多,战线够长的话,情况也许会不一样.
  考虑下,如果Google成功地将对Web的革命变为下一个工业革命.

  企业的营销在开发的互联网环境里,演化为依靠即时信息平台进行传播和推广(twitter+adsens),产品的销售正式进入电子商务时代(google checkout/nexus one).
  那么,此时的商品经济就是一个建筑在互联网环境里的开放经济模式.

  而贵国,构建的是一套缓慢的封闭式互联网.
  于是,对于零售业来说,它的销售业务就无法有效的展开.而如果采取传统方式进行营销的话,又有可能造成相对过大成本支出,使得其考虑放弃市场的开拓.
  而对于制造业来说,可能影响不大.

  于是,如果贵国在经济制裁的拉锯战里,世界经济模式发生根本改变,那么,对贵国的影响是,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世界工厂.
  
  因此,即便美国能够拉拢足够的人进行经济制裁,对于贵国来说,最坏的结果也只是成为纯粹的世界工厂.

  更何况,美国并不能保证它这条统一战线能够建立成功.
  虽然,贵国在哥本哈根上的强势,让许多人产生了警惕.

  诚然,贵国的经济虽然还称不上举足轻重,但是却也小看不了.
  
  贵国已经是美国的头号债主,拥有的美元是越来越多.
  尽管,美元汇率的波动使得贵国手中的财富不断缩水.

  但实际上,对于贵国来说,没有所谓的缩水不缩水.

  考虑到贵国货币是纯粹的实物货币.
  也就是说,货币背后的并不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而是一系列的产业估值.
  所谓估值,就是你估计你的价值大概有多少.

  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信口开河的东西.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对于这类货币,国际上一直没给予太大地位.
  只不过由于进十几年,市场的开放,让这个市场事实上成为可进入的.
  于是,便有可能通过实际的交易行为来判定和接受这一货币.
  因为有了市场,毕竟就有可能将这种价值通过劳动力转换成实在的硬通货.

  因此,从宏观来说,持有美国国债就等于持有美元,持有美元事实上就等于持有黄金这种硬通货.
  而在国际承认现行汇率的情况下,越多的硬通货,就意味着在汇率问题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因为持有的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而汇率话语权,一定程度就意味这经济话语权.
  尤其是在对外贸易上.
  对汇率有更多的话语权,就因为这有更多的贸易优势.
  贸易的优势,带来的就是具体的经济优势.

  所以,随着贵国对美国国债的增持,其经济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于是,在哥本哈根上,贵国凭借已有的经济实力和管有的拉拢手段,某新的国际地位.

  在一直以来事实上拉拢了一堆第三世界国家之后,财大气粗的贵国开始考虑谋取新的政治地位.
  而美国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但可惜已经有点晚.

  加上各国对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总有意见.
 于是在哥本哈根上,美国输了一局.

  面对失势,美国意识到贵国的野心.
  于是有了这次政治博弈.

  之所以选择Google事件作为切入点,也确实是因为Google声明中所提到的事情.
  再就是隐私权利向来是公认的普世价值,容易得到声援和赞成.
  而且美国一度暗示,这并不是美国及其企业会受到的待遇,其他企业也存在商业秘密被刺探的危险.
  于是,在美国的算盘里,只要把这种件事情上升到影响商务发展的层次,那么,就有可能促使各国共同向贵国施压,以确保其商业利益,同时抑制贵国愈发强硬的态度.

  但对于美国来说,现在单凭言论和人权论调还尚不足以说服各国以实际行动加入.
  因此,目前各国还停留在纯发声明的观望态度.
  
  美国只有拿出进一步的证据说服贵国的言论管制不单是管制,还有可能涉及到不公平竞争的话或信息不安全的话,才有可能说服各个发动联合制裁.

  对于对于贵国不明真相的群众来说,希望Google退出能带来变革的机会怕是微乎其微了.
  除非发生经济制裁,并且美国能够长期拉锯,并最终坚持到胜利.
  而这个结局,目前来看怕是很难达到了.

  于是,这场博弈结束之后
  结果是,g.cn离开.
  而互联网行业,也将变成一个由少数几个巨头们操作和把持的封闭行业.
  
  而最主要的是,信息的管制将愈发的无形,和难以逃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爽文

去看了好东西. 坦白说,多少是带着点挑刺的味道去的. 毕竟打着爱情神话和女性题材的气质,多多少少是热度为先了. 看完之后倒是有些新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声音就像小叶. 只要说点贴心的话就能哄好. 也是那种可以不用很努力了. 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避难所小圈子抱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