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3

同一类人

下午看 万万想不到 的时候在想一个问题.
好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笑点都是在一些对所谓梗的理解上.

有时候只是意识到了用某些元素,但镜头还没达到就先笑了.

而有些时候,对于一些努力制造的笑点可能却没什么反应.
即使周围的人都笑了.

这里不是想说笑点高低的问题.
而是似乎很多行为的动机只是在寻找某些熟悉的东西.

包括一些社交网络上的一些动作.
很多时候也就是一些基础元素的延伸反复变化而已.

就像蛤一样.

有些内容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但是通过某种联想和映射使之跟某些旧有的东西产生共鸣的话,仿佛就会产生一些奇怪的作用.

比如前段时间12306的验证码.

所谓的一个脑洞,就对各个小圈子/领域的人产生了某种群体创作和参与的潮流.

如果去考虑为什么有这种流向度的话.
一方面可能是某种讽刺形式扩散.

但可能更主要的是形式上的可重复性的某种reinforcement.

无论是哪个圈子的验证码组合,其内容也并没有带来什么新的东西.
反而可能是一些该圈子所共知的一个基本常识/事实而已.

一个更通常一些的形式可能就是某些特定的回复模式,或者说管有的吐槽方式.

就像某些账号黑穆斯林产生的关于羊的回复.

或者更常规的,从 跪了 到 这是我的膝盖 之类的同义固形的回复句式的应用.

再典型一点的就是某些所谓的表情所构成的聊天记录.

尤其是表情.

考虑聊天的内容构成是存在一定的上下文连续性的.
而纯表情能构建起来并继续下去,从另一方面看就是说明这些表情构成了一定的内容描述.

换个角度,如果把"表情"考虑为某种语言的基本"单词"呢.

或者更广泛地来说.

在对外部交互的时候,选择一些固有的模式作为回应的行为.
某种形式上就是以这些"旧"的东西作为基本的语言单位,重新"遣词造句"对外部做出反应的一种类语言行为

于是这种某种圈子内的reinforcement的行为,以及某些笑点上的行为实际上就可以考虑为是基于某种"语言"的共鸣交流/反应.

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某种特定文化背景下面的语言交流方式.
即"共同语言".

所以,实际上,所谓的"共同语言"就是对某些事物的基本的共通性的认识.
或者说带有类似的上下文的演绎方式.

在既定的context下面,通过提供有限的几个元素/"基本词汇"的话,双方就存在着一种限定范围内的,对同一事物进行相同或者类似演绎的可能.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致的思路"或者"相似的想法",从而完成所谓的"交流".

那么考虑,把"梗"作为基本的"词"考虑.
把表述形式不同,但同义的"梗"考虑为同义词的话.

重新审视各个圈子/领域/亚文化.

比如,
"回老家结婚"

"已经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再比如
"PHP是最好的语言"

又比如
"谈笑风生"
"续一秒"
等.

看到的时候可能很快地会有类似的短句或者下一句/下几句的内容.

有时候,与其说这是一种交流,不如说是一种补完.
或者说同义反复.

它并不是在讨论什么具体的内容.
而是只对一个固有的模式/模型进行填充.

就好像人听一些动物比如猫的叫声一样.

可能它确实表达了某种信息.

但是表达的形式却不一定具有固定的形式.
而只是某种模式上的相似感/区别度.

人的语气变化也类似.

不同的语气或者同一语气的不同的句子可能都是某种情绪/内容的表达.
而决定其性质的可能并不是"句子"的词汇构成.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交流"只是一种把自己"所想"/"意愿"通过某种模式replicate出去的方式/方法而已.
或者说是context的传递.

考虑眼神交流或者任何形式的交流.

把context以信息量计量量化的话,把交流时间考虑进来作为效率衡量维度.

"只要你一个眼神肯定"
这种描述的其实就是双方拥有类似context的情况下,传输过程可以以一种optimized的"压缩编码"方式进行.
从而缩短交流时间.

反过来说,沟通效率的高低就在于双方context的对等/交集情况如何.

所谓的同一类人的定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爽文

去看了好东西. 坦白说,多少是带着点挑刺的味道去的. 毕竟打着爱情神话和女性题材的气质,多多少少是热度为先了. 看完之后倒是有些新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声音就像小叶. 只要说点贴心的话就能哄好. 也是那种可以不用很努力了. 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避难所小圈子抱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