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8

信用价值变现与风险

考虑下付费订阅和粉丝经济的关系.

传统的粉丝经济算是纯粹的消费性经济.
主要是建立在某种精神性享受的投入变现的基础上.

虽然有时候也表现为一些周边或者实际物质性的购买回馈.
但总的来说,还是建立在一种类似宗教但随从信仰上面.

而付费订阅或者说现在所谓的知识经济呢.

字面上来说是一种知识交易.
无论是以专栏,直播或者问答什么的方式展现,浅层的思路是知识交换.
或者说用一个比较中古的词来说就是咨询.

直观的交易标的物是购买者所定义的"知识".
或者说信息内容.

那么,从交易的角度来说,成交的这笔交易有着什么样的特殊属性使得其能成交呢.
或者说是什么支撑着这种交易的存在.

就信息本身而言可能并不存在独占性或者稀缺性.
即便是传统的咨询业务,也不不是说只此一家别无二店可以提供.

那么是便利性么.

也不一定.

像文章栏目订阅来说,跟传统的报纸杂志订阅并没有什么太本质的区别.

也就是说,这些信息并不不一定是必需品或者急缺品,对于交易的频道和效率而言.
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权重趋向优势.

权威性或者说影响力么?

可能.

所谓的信用背书.

通过已有的身份地位和影响力支撑的对言行的信用加成.

那么信用和信仰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依靠信仰的经济依托的是一种不计回报的纯成本投入.
或者说并不要求有明显的回馈回报.

比如购买一个周边可能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特别的实用功能.
而是一种建立在自我认知范畴内的联系性产生的溢价.

而信用经济是一种某种形式的远期估值体系.
对交易的结果标的隐含了某种实际的价值回报在内.

就像某些问答专栏等,购买的是一个对结果的合理性预期.
解决问题或者收获/知道了什么.

所以本质上来说,它是依赖于这个远期合约的定价合理性的.

也就是说,这个期权交易的结果对购买/持有者而言是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偏离的.
或者说行权之后存在对价格波动的敏感性.

比如并没有解决问题或者说预期的结果不理想等等.

这个会对行权者对承兑方的信用估值产生重新计算/衡量/定位的需求.
就像自由市场里对价格合理性的回归波动.

但是知识经济的这种波动会一想到其他人么.
或者更明确地说,这种波动有有效存在么.

由于每一个交易都是基于买卖双方的二元交易.
对于第三者来说,当次交易的标的物的价值是没有意义的.

一个问题的有效合理性原则上来说只对提问者有实际意义和有效评定方式.
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个private value并不具有普适性.

所以这个价格的波动也并不存在的普遍存在意义.

或者稍微严格地说,只对具有类似提问需求的人会存在信用/价格波动现象.
而且由于每个人的评估体系/private value的估值体系存在相异性.
所以波动的实际效应具有不确定性.

因为批判标准不具有普适性.

于是,只要维持这种信用加成.
那么变现方式就是相对稳定的.

因为每一次交易都可以看作是同样初始条件的相互独立的可重复实验.
影响结果通常并不会累计.

除非是在某些基本价值观/世界观或者说普世价值相关/大是大非的情况下,才会对整体信用造成影响.
因为这时候的参与评价群体是约等于全部潜在买家.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模式的风险也就在于如何稀释每次交易造成的不良影响.
或者说受众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爽文

去看了好东西. 坦白说,多少是带着点挑刺的味道去的. 毕竟打着爱情神话和女性题材的气质,多多少少是热度为先了. 看完之后倒是有些新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声音就像小叶. 只要说点贴心的话就能哄好. 也是那种可以不用很努力了. 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避难所小圈子抱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