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google nexus,本来还是挺期待的. 毕竟,传说中有着droid配置,iphone厚度的机器,多少是让人遐想无限. 可惜,看着屏幕下端的曲线设计,只能说声再见. 相对来说,其实还是比较喜欢M8的造型. 线条分明,却也不失圆滑. 屏幕的大小也恰到好处. 只是功能和体验上到底还是差了些. 但,至少,平心而论,魅族确实有心思做手机,这在这片神奇国土上是很难得的. 希望不是昙花一现,或者跟moto一样,脱离不开V3的梦魇. 回到nexus. 有人说这是google进军硬件或者手机行业的一个标志. 也又人说google此举将会引起诸多合作伙伴的不满. 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google太强大了. 强大到即使离开互联网,也成为了令人害怕或者说尊重的对手. 其实,nexus更多的应该是google对android的一种试探. 毕竟,android分支太多是一个事实. 这是开源产品的无奈. 随手可得的源代码和限制宽泛的授权,都很容易让程序员去制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轮子. 某种程度上,linux的困境也是如此. 即使带着linux头衔的很多,但是,大多数严格来说,其实都是不同的操作系统. android初显混乱的开发境况是google所不愿意看到的.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google会选择不是很彻底的android开源. 考虑到源代码在编辑器里的变异速度不亚于病毒的变种繁殖速度,保留一定的限制,看上去是最直接的做法. 只是,geek们不认同,所以googel只能放弃这最后的守卫. 但,就如此让android肆无忌惮地变异下去,最终使得一个看似开放的系统因为各个亚版本的区别,而不能共用程序么? 这是google不能接受的. 在PC端,google能统一浏览器. 在移动终端,android本意要统一设备的,但本身却因此变得不统一了,这是google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既然无法限制其发展,google只能提建议做指导. 于是又了nexus. nexus的意义在于,作为一个从硬件到软件的android技术规范. 一个有google实现的android设备. 如同glassfish之于javaee而言. 做一个标准的示范. 它不需要是最好的,但应该是最符合标准,最具有指导性的. 也就是说,它可以不是商业成功的,而只是学院派的产品. 当然,作为一个试验性产品,自然有可能让他汇聚诸多令人惊叹的特色. 毕竟,作为展示品,从开始就不需要考虑市场的接受度,所以策划和制作上可能更天马行空. 就目前透露的nexus资料来看,google对它的限制做得很少. 从不捆绑运营商这点来看,google的目的不在商业而是在于让更多的用户有机会选择并使用android. 唯有更多的用户使用google制造的,纯正的android,才有可能反馈出google最想要知道的信息,才有可能把android用得更好. 而为了能以最少的成本,让这个nexus最广泛并最可能持久地被人们所使用,以达到持续反馈的效果,google有理由将它做成一个可扩展性很强的手机. 毕竟,不单android 2.1需要反馈,以后的android版本也需要反馈. 在对硬件需要没有超越的情况下,相信nexus能够成为android手机中生命周期最长的一款手机. 而为了能够让它周期尽可能长,尽可能地吸引消费者使用,这就需要google的品牌号召力,手机足够强悍的硬件和可玩性. 于是,有理由认为nexus将是一款足够吸引人的手机. 也有理由相信,这是google出品的唯一一款手机. 当然,前提是nexus硬件足够强悍的前提下. 所以,对于google和其他手机厂商之间的所谓意见,都是过眼云烟. google的目标不是某个手机用户群. 它的目标是所有用户群. 战略高度上没有可比性.
2009-12-18
谈谈Nexus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爽文
去看了好东西. 坦白说,多少是带着点挑刺的味道去的. 毕竟打着爱情神话和女性题材的气质,多多少少是热度为先了. 看完之后倒是有些新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声音就像小叶. 只要说点贴心的话就能哄好. 也是那种可以不用很努力了. 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避难所小圈子抱团就...
-
最近尝试了下海淘. 当然,方向上来说是从国内到新加坡. 先是买了个iPhone,算上运费和双重征税,到手比官方还是便宜个一两百新的. 换算回来也不多事10%的纯粹价格因素差异. 当然,之类有电商促销的因素. 也有比较基准是新加坡Apple Store售价的原因. 但如果同样比较A...
-
这两天看完了Netflix版的三体. 某种程度上来说,完成度还是不错的. 尽管开始的时候对于第一集片头有些争论,但整体如果带入当下去看的话,还是有些梗的. 比如三体对于地球科技的发展速率的担忧,由此衍生的智子. 以及现有力量对比上的压倒性优势. 如果带入中美关系以及各自的历史阶段...
-
前几天Sora出来后才仔细看了下diffusion,发觉确实算挺取巧的. 按照naive的intuition或者说不那么现代的方式的话,可能需要segmentaion为基础的composite的方式去生成图片,即使扯点deep learning/network的,可能也是类似一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