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30

那些园


人通常会有计划.
人生通常充满变化.

清华园
这是一个很中西合璧的地方.
有很伦敦学术气息的楼层.
也有西洋墙体中国雕檐的建筑.

从清华园门牌王里网,看不到建筑,只是一片青葱草地.
远远地,才依稀瞅见躲远的楼.
走进了才发现,那群融贯中西的建筑,翩翩站立在两旁.
谦逊,专注,沉默.

寻找着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却醒觉已经过了开花的季节.
留下的只是片片荷叶,条条垂柳.
顺着蜿蜒的堤道,寻找当年今日的影子.

翻看自己仅仅知道的几所名校,发觉大多都有着一段历史痕迹.
不在于这段历史有多久,而在于保留了多少关于那段历史的东西.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崇尚破旧立新.
于是,大批的过去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新生的,幼年的印记.
对于无论是已有的人,还是后来这说,新刷的粉白墙壁,都是呆板幼稚的.

擦去历史,便是擦去长久以来的特质个性.
无论这属于历史的性格是好是坏,它给依附在它之上的人一种归属感.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术底蕴,文化气息这些东西,不是口头上就能传承的.
大多数人毕竟是物质的.
没有年长的砖石存在,便不会对那些可见的以及不可见的东西产生尊重.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缺乏的是宗教式的瞻仰.

圆明园
故宫的御花园只不过是一种设计上的敷衍.
圆明园才是真正体现皇族奢华的园林场所.

尽管,游走在园中,你能看到的基本上只有青草花木.
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圆明园的风采.

泥土掩盖了曾经的砖地,石桥也被新铺的铁红漆面桥所压抑.
但这些都无伤于圆明园的王者之气.

破落,荒芜,杂草丛生.
将圆明园打扮成一个没落贵族.
没有华衣锦服,却难抹去那天生的贵气.

从仿制的微缩全景图来看,圆明园更像是一座座的小岛所组成.
环水,中心湖,巨幅湖海,这些便是圆明园的基本风格.

穿插其中的小桥和错落的土坡假山,可以想象,当年花草繁盛之时,景观的花明柳暗.

遍地的绿荫和时有时无的风影树声,给人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
某种形式上的自由,释放.

虽然,圆明园里已经没了昔日的宫殿楼宇.
但这于我来说,或许是更好的一件事情.
本来便不太欣赏那些红漆黑瓦绿横梁,没了倒是干净.
满眼的园林,倒也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

只是,看到那遗址上,光秃秃的楼台走道.
往日的立柱雕栏,如今只在地上留了个圈空.
有些唏嘘.
只能在地形欺负中,循迹历史.
感受那本就虚无的感受.
平添一点叹息.

外来者烧了圆明园,烧了那些属于中国记忆的木质建筑.
却留下了属于他们记忆的石块.

西洋建筑群或许是如今圆明园能抚摸到往日墙壁的地方.
甚至于,这座中国园林瑰宝,给人的印象依然是那座倒塌颓废的石制拱门.

人印象中的中国瑰宝,确是西洋风格的拱门.
西洋人烧毁了属于中国的一切,却留下了带有他们印迹的东西.

木头上的钻研,终究抵不过石头的雕琢.
如同当年的长枪比不上火枪一样.
艺术品抵不过兵器.

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深层文化差异使然.
中国人于技术之于艺术.
西洋的于技术之于实用.

炫技与实用的区别.
特权荣誉与平等社会思想的差异.

某种程度上说,遗址上的石头,是文化对抗中,胜利方的丰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爽文

去看了好东西. 坦白说,多少是带着点挑刺的味道去的. 毕竟打着爱情神话和女性题材的气质,多多少少是热度为先了. 看完之后倒是有些新的想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者说声音就像小叶. 只要说点贴心的话就能哄好. 也是那种可以不用很努力了. 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避难所小圈子抱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