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谈过一点离岸人民币的想法.
说谈其实也说不上,只是一个发散的猜测罢了.
当时的考虑是央行有回收离岸人民币的动机.
需要回收冲减超发的货币,让通胀率回归真实水平.
现在再翻出来考虑的化,可能还有加入SDR后的一些考虑.
之前也说过,某种程度上来说,离岸人民币是一个历史包袱.
算是一个制度和管控跟不上经济发展造成的问题.
谈汇率市场化的话,那么这个市场里就至少存在这个央行所无法直接施加影响的地方.
因为交兑渠道和价格是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
某种程度上来说跟一般的商品市场无异.
如果要市场化,尤其加入SDR,央行所谋求的应该是对人民币的控制权和调控能力.
完全市场化的话,当然实际上抹去离岸市场的存在价值.
但带来的后果是失去了一道经济上的防火墙.
也就是直接带入到世界经济的变化要素里.
这个对于谨慎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充满变数的环境.
因此,至少在没有充分的把握/控制能力之前,这个大概不会是一个方案.
那么,市场化/自由化的动机是什么呢?
自然是为了可能的更多和更方便的资本/杠杆来带动中国的经济.
于是,如果不能一步到位地市场化的话,自然的思路就是尽可能地去除不确定因素.
其中一个因素就是离岸市场.
离岸市场的一个问题是离岸人民币的流通性问题.
这个不参与到国内的流转,但毕竟是发行货币.
只是从某个流通环节开始突然从基础货币里消失,但实际影响还在.
另一个问题是离岸交易对央行人民币标价的浮动影响.
也即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即使央行坚定一个定价.
但是因为存在离岸市场的自由交易和套利动机,其价格也可能不得不跟设定的价格产生一定程度的便宜.
弱化了央行对人民币的调控能力.
如何消灭这个因素呢?
直接的思路就是让这个市场消失,或者影响最小化.
离岸市场能产生影响的根本在于有人民币存量.
如果这个存量不存在了,那么自然就没有这个市场以及没有其对应的影响力了.
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前段时间人民币贬值也就不难理解.
需要抛售美元来买入离岸人民币,从而加强对人民币的定价权.
作为代价的外汇储备和对应的汇率风险呢?
美元储备下降不会对人民币的实际价格产生影响么?
历史原因人民币的国际估值基本是通过美元外汇储备来支撑的.
主要是早期中国并不具有可靠的国际信用背书,以及足够的经济后盾作为支撑.
而现在这个原因继续成立的理由可能并不那么坚固了.
离岸市场的存在本身在侧面就证明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一定影响力.
毕竟有了交兑需求也就证明了人民币已经某种程度上被接受和认可.
另一个方面加入SDR本身也是一种世界范围的肯定和认可.
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外汇储备的下降对人民币信用的影响,长期来看有限.
短期内有汇率波动也是正常的.
毕竟,交易和宏观趋势是两回事.
但在一个相当的时期内,人民币贬值是一个比较确定的事.
毕竟,短期内,对人人民币的估值应该还是跟外汇储备挂钩的.
这个共识模型不改变的话,作为代价贬值是必然的.
以及对应的,离岸市场的交易买入也会在一定时期内拉动央行的定价,这个也是难免的.
而对于经济的影响来说.
即使央行完成了这个绞杀行动,那么也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去消化这些人民币的.
所以,估计可以预期之后会有一段偏向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消化和修正流通的影响.
货币收紧的话,经济会如何?
一方面的表现应该紧缩下的高利率.
另一方面就是随之而来的流通速率的降低.
流通不畅基本上就等于衰退了.
因为乘数效果已经因为速率的降低而大大减弱,所以对这个周期内的货币流通数额将打个折扣.
存在不影响流通速率而又保持高利率的情况么?
流通的源头在于一些上游企业的效益变化.
而高利率的负面作用在于企业举债成本的上升.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寻找的是一种保证上游企业效益,同时又不会对造成对企业的巨大债务成本.
于是考虑两个词.
供给侧改革和金融创新.
把前者理解为效率优化,后者理解为新型债务方式的话,似乎也没什么不对.
效率优化理解为并购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话,某种程度上来说跟十几年前的国企改革没什么太大的本质区别.
后果自然也可能没什么太大异同.
所谓的阵痛是难免的.
而且但从人员考虑的话,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为一些下游链条里提供一些转型劳动力.
毕竟,以现在的人口流动能力来说,至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一些人口分布的调整.
以及随之产生的劳动力变化和可能的地方经济模式改变.
想想城镇化这个词.
至于新型债务.
可能是企业融资的新方式.
也可能是新的融资渠道.
形式可能是不太喜闻乐见的A股市场股权推动的融资,也可能是各种民间渠道的资金拆借.
本质上是在收紧银根的同时,疏导和劝诱社会的闲散资金充当流动性的激素,补充/填充高利率带来的融资成本问题.
当然,即使这些都是对的.
那么带来的一个自然的问题就是,实际上的货币紧缩,但同时又对资金进行针对性流向调整.
结果自然是相当一部分的资金进入生产领域,而消费领域的流动性需要一定滞后的时间才能被传导到.
而且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带动起想要的流通效果,也就是消费严重滞后的话,反过来自然就会对上游生产产生负面影响.
极端情况就是消费停滞带来的饥饿式的产能过剩.
所以可能时间点的掌控和对流通的反馈敏感度更为重要一点.
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猜测是关于港币.
港币的一个思路是自从股市去杠杆之后的沪港通套利行为.
这里面一个是股市本身的套利,一个是夹杂汇率因素的套利.
尤其后者在最近这段时间尤为明显.
这里面除了常规的股市交易价差之外,还隐含了一个港币和人民币的通道.
而港币本身是跟美元挂钩的.
所以,逻辑上来说,应该是存在一个人民币跟美元的套利行为.
只不过桥梁是通过港币,而不像离岸市场那么直接.
于是想想港币的波动可能就有迹可循了.
而因为港币还是确确实实的以美元储备为支撑做锚定的.
所以如果央行继续目前的离岸打击策略,相信港币脱钩美元挂钩人民币的日子不远了.
毕竟,到时可能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本锚定美元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